端王赵佶称号突然变成皇帝赵佶。
这个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还是个天下最大的“馅饼”。
可龙椅滚烫发热,不那么好坐。
赵佶其实很没安全感。
皇帝的安全感来自哪里?稳固的权力。
支撑这份稳固的是自身能力和朝臣支持,这两项,赵佶全都没有。
作为藩王,从没想过当皇帝,全大宋都这么认为,所谓凡事都有例外,这个认知连例外都没有。
作为皇帝接班人,太子们要从小学帝王之术,当皇帝是门学问,想当明君不容易,做个按部就班的皇帝很方便。
除了当皇帝这门专业知识,花鸟鱼虫斗鸡走狗蹴鞠跑马琴棋书画各学科,赵佶全部优秀。
业务能力不行,满眼放空,内心空虚,总结俩字:空虚。
作为皇帝接班人,太子们要从小留意和选拔能员干吏。当皇帝得有人支持,所以从当太子就要留意能力强脾气对的人,等自己当皇帝提拔到重要岗位,皇权集中制就形成了,比如宋神宗很早就知道了王安石。
当王爷的赵佶除了认识高俅这种能让自己快乐的,在朝中具备支持自己的一个不认识。
没人支持,心里不踏实。
赵佶性格轻佻,人却聪明,刚上位,就从业务方向和人员配置入手,先把权力巩固好再说,其它都是浮云。
首先订立业务方向:追随老爸神宗脚步,搞变法。
年号订为崇宁,意思是崇尚熙宁的意思,熙宁是老爸神宗变法非常伟大的十年的年号。
神宗的伟大十年,最伟大成就除了各种改革,就是熙河拓边。
大唐盛世数百年后,中原王朝再次到达河湟,继承熙宁精神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拓边。
宋徽宗积极在河湟用兵,坚持父兄强硬路线,坚决打击西夏。
在人员配置方面,拿下宰相章惇。对元祐旧臣,活着的坚持打倒原则,死去的直接“封印”。
虽然自己潜邸没有能臣,就用改革急先锋:让蔡京当宰相。
可意外总会发生。
正当宋军在西北一边散钱招降一边神挡杀神佛拦灭佛萝卜加大棒挥舞得正开心,辽国来了。
西夏对辽国的战略作用说好听对北宋是牵制,说难听是恶心。
辽国告诉北宋,别再打西夏了,你再打西夏我就打你。
崇宁四年闰二月五日,宋徽宗在辽国威胁下下诏,让西北各路兵马停止围攻西夏。
这件事让朝中宰相蔡京和西北主战派都很不爽。
蔡京这货,权力欲很强,当上宰相后,政治经济教育方方面面都有他的大手,他想通过支持讨伐西夏赢得军方的支持。
蔡京对辽国写了非常强硬回复信,颇有当年铁血宰相章惇风采。
这却让帝国老大宋徽宗很不爽,你处处当好人我却要面对辽夏双线操作。
对蔡京的回复,徽宗表达了极度不满:现在西边打仗,别因为辽国一两句不中听的话再招惹辽国。
而对西夏战事,宋徽宗这边虽受到辽国恐吓,却也不甘心放弃,毕竟宋军占优。宋徽宗态度是蔡京你别插手,西北稳稳当当地打,最好继续搞弹性防御,只要辽国那边别故意找茬就行。
可再次发生意外。
崇宁四年三月,陇右都护高永年被自己亲手招降的蕃部头领多罗巴给偷袭暗杀了。
关键还死得很惨,当然对这些常年被欺压的蕃部来说是很解气,心脏被挖出来当下酒菜吃了。
西北拓边当年熙宁名臣王韶的儿子的王厚是后台指挥,高永年的实际执行官。
名将高永年被杀,整个河湟都沸腾了,宋军不是不可战胜,整个河湟反宋情绪高涨,宋军费了非常大力气才把各处叛乱平定。
西夏也趁机对青唐地区和永兴军发动进攻。
这件事让宋徽宗愤怒到了极点,把责任全部归咎到西北将领不听话,把他的诏书当耳边风,依然积极拓边上面。
本来热烈拓边的心,直接降到冰点,并且要冰封这些拓边将领。
王厚被贬职,刘仲武等十八名将领差点儿被治罪,幸亏御史中丞侯蒙上奏章,表示不杀这些将领等同于秦穆公释放孟明士,杀他们犹如子玉死而晋文公开心一样。
宋徽宗这才放过这帮人。
不过宋徽宗在西北拓边的心思按下暂停键,他把精力放在了应对辽国方面。
这场意外也让宰相蔡京没了插手西北军事的机会。
崇宁四年五月,宋廷派林摅出使辽国,宋徽宗希望息事宁人,而蔡京则要展示对辽国强硬态度,这场矛盾再加上天象异常,最终导致蔡京第一次罢相。
此后,宋徽宗把拓边重任全部交给了大太监童贯,而蔡京作为宰相没机会染指军界,他基本对所有拓边行为都持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