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

重耳

网易号

关注
158粉丝
1关注
518被推荐
IP属地:河南

12枚勋章

读书说史感悟

  • 为何会有丁汝昌以身殉国却还流出先降后死的说法

    2023-08-27
    图片
  • 西汉陈汤——雄文胸中起,富贵险中求

    2023-08-21
    图片
  • 北宋如何实施对辽国的文化封锁?

    2023-08-20
    图片
  • 为何说北宋最精锐骑兵静塞军毁在了自己人手中

    2023-08-19
    图片
  • 唐明两朝家丁轶事

    2023-08-18
    图片
  • 颜真卿不但书法名扬千古,刀斩叛贼段子光更是体现有勇有谋

    2023-08-16
    图片
  • 北宋名将曹玮做过两件堪称“第一”其他北宋将领不敢做的事情

    2023-08-15
    图片
  • 优质的北方兵源被截断是南宋初年急于与金国议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3-08-14
    图片
  • 安史之乱后,唐穆宗是一个分割点。
    所谓分割点,解释出来就是大唐皇帝们对藩镇分裂割据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从力求统一转变为了得过且过。 唐穆宗之前的大唐帝王都是理想主义者,这个理想却很现实:恢复太宗时的大唐盛世。 特别是唐宪宗,每次读到贞观盛世,激动得不能自已,恨不得穿越回去,和唐太宗换换位置。 平定叛乱后,经过数十年休养,唐帝国有兵有钱,为了不留不能实现理想的遗憾,从唐德宗开始,大唐的帝王们都使用激进的方式进行削藩,赶快统一全国,再打吐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打脸。 唐德宗、唐顺宗和唐宪宗在削藩上有一定成就,有成就就有付出,付出的代价就是钱打干净了。 尤其是名将李塑雪夜下蔡州平定淮西,不但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的典范,还让唐宪宗感觉特别有面子,让大文豪韩愈写了篇《平淮西碑》的文章,来歌功颂德一把。虽然韩愈由于马屁没拍好,只赞美了宰相裴度,忘夸几句浴血奋战的唐军将士,最后碑文被砸,不过这也只是个小插曲。平定淮西后,唐廷实现短暂的统一。 唐宪宗后期,前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削藩基本都快打干净了。 到唐穆宗,钱本来就不多,穆宗自己花钱无数,还继续激进的削藩政策,终于惹怒了最难对付的河朔三镇。 而河朔三镇在宪宗朝表面臣服,在穆宗朝再次反叛,标志大唐削藩的彻底失败。 于是,唐穆宗后的大唐帝王们开始回归现实,不再有统一全国恢复盛世的理想。 唐文宗和唐武宗时对藩镇的打击,目的只是给中央一个稳定的环境和震慑藩镇,并不是为了解决藩镇问题。 比如公元827年,用了三年时间平定横海镇,公元843年用了一年多收复昭义。可收复这两镇并不是为了大唐统一,只是为了遏制幽州、成德、魏博三镇。这种用兵实质目的和前期为了统一完全不同。 所以后唐时期,对河朔三镇用兵只为让这三镇别太嚣张,已经完全放弃收复河朔地区愿望。
  • 北宋军队受制于皇帝的遥控指挥以及文官钳制武将的制度,总感觉属于战五渣。单纯从军队素质来说,宋军不算优质,也不没传说的那么差。
    一支精锐的部队形成需要时间和战斗经历的沉淀,消亡也需要时间和战斗失败来埋葬他的荣光。 北宋的精锐部队消亡也历经各种或战败或政治因素的过程,直至损耗完毕。 首先明白一个道理,哪里有最强的敌人,哪里就有最精锐的部队。 一、从河北到西北 为了改变五代时期谁有兵谁当皇帝的恶习,从后周开始,皇帝们只让自己手上有兵。按照这个逻辑,就可以一直当皇帝。 因此,从周世宗到宋太祖,都致力于收编最精锐部队驻扎都城开封组建禁军,作为禁军首领殿前都指挥使是最有权势的武将,赵匡胤正是靠这个职位才能黄袍加身。 北宋初期,宋辽对峙的地方是河北,所以当时悍将精兵尽出河北。 著名的李继隆、杨延昭、杨嗣等人,包括击败了辽国铁林军的静塞军都来自河北。 但是澶渊之盟后,借用后来姜夔的《扬州慢》就是宋真宗“犹厌言兵”。河北军也松懈了,从后周开始建立的国家战略——马政,也废弛了。 自此,京城禁军和河北军算是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童贯北伐时候,到河北视察一圈,直接吓尿,赶快给宋徽宗上奏章,表示河北百年未尝一战,将骄兵惰,还是让精锐的西军北移吧。 这个奏章也反映了宋真宗之后曾经盛极一时的禁军和河北军已经彻底被西军代替。 宋仁宗时,党项经过多年积累,再加上出现了野心家元昊,党项在灵州建国西夏,北宋在西北开始与西夏百年战争,西军最为北宋最精锐部队走上历史舞台。 二、宣和北伐,西军首次重创 元丰五路伐夏失败后,辽国趁你病要你钱换你命,一心图强的宋神宗被辽国当强盗图谋了一笔钱,郁郁而终,送了钱还送了命。 宋神宗最恨的已经不是西夏,而是辽国,立下遗诏:收复幽云十六州,异姓封王。 虽然自己看不到这一天,留这么个遗嘱也算解恨。 童贯作为太监,没种却有心,很贪的心。听说辽国被女真杀得丢盔弃甲后,梦想在内心蒸腾,不能当男人,却能当王爷,这可是千百年来太监独一份,汉唐太监再牛逼,也没能混个王。 童贯虽在男女之事不中用,但在抓机会上面向来很中用。当王爷这个机会肯定不能放过。 童贯力主宋徽宗恢复父亲遗志,讨伐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好大喜功为人轻薄的宋徽宗最终没有抵住先帝们都没能完成的宏伟事业,决定毁掉和辽国的百年盟约,支持伐辽。 宣和四年,童贯集结西军精锐十五万,种师道、种师中、王禀、杨可世等名将悉数登场,可谓阵容豪华。 可由于西军作为山地部队不适应河北平原作战,宋军内部战和意见不一,并且当时辽国也建立起临时政权北辽,拥有一个相对团结的整体,东路种师道败于白沟,西路辛兴宗受挫范村。 第一次北伐失败,虽然有损失,但不至于伤筋动骨,属于皮外伤,涂抹点儿创伤药业能养过来。 可童贯不死心,又让西军将领刘延庆领兵十万进行第二次北伐。此时上次将西军打出“恐辽症”的北辽也奄奄一息。 所谓奄奄一息,解释出来只剩一息气的辽军依然可以掩杀败宋军。 刘延庆十万西军再次被辽国残兵打得大败,据说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的的物资丢了个干净。 这次大败是宋军被认为战五渣的开始,也是西军首次遭到重创。 三、金兵第一次南下。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去世后,只想多吃不管消化的金国主战派占据主导地位,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兵分两路南下灭宋。 完颜宗翰被堵截在太原,没遇到宋军主力。 完颜宗望很顺利打通河北平原,兵临开封。在开封城下,完颜宗望遇到了以种师道和姚仲平为首西军勤王主力。 双方没有正面交锋,只打了场偷袭和反偷袭。姚仲平领兵夜袭金营,被提前知道消息的金兵反偷袭,西军一夜损失近万人。 这次有一定损伤,不过西军还具备一定战斗力。 四、援救太原之战,精锐尽失。 完颜宗望从开封退后,北宋统治者既感到城下之盟的屈辱,也意识到依然被完颜宗翰包围的太原的重要性。 宋廷安排种师中和姚古率领北宋西军主动出击,但由于战略失误,种师中和姚古不能统一节制集中力量对抗金兵,两部相继被金兵击溃,一代名将种师中更是以身殉国。 自此北宋最精锐的西军基本被打干净。 而李纲主持的第二次太原救援战,则由于朝廷掣肘、诸将不服李纲管辖以及李纲的分兵合击战术不符合实际情况,各部兵马再次被金兵各个击破。 至此,河东和河北的北宋二等精锐也消亡殆尽。 正是从宣和北伐到太原保卫战不停地损失消耗,宋军精锐部队在几年间消耗殆尽。 这也是第二次开封保卫战失败的原因,北宋已经无精兵可用,只剩开封城三万禁军,不可能抵挡又能打人数又多的十万金兵。
    煮酒论史
  • 万历为何要二度启用75岁的李成梁

    2023-04-30
    图片
  • 中唐时期北衙六军是哪六军,为何只有北衙没有南衙。
    唐初以均田制为经济基础,军队施行府兵制。 均田制加府兵制简单来说是给士兵分田地,士兵依靠国家分的田地获得经济来源,会有定期的训练、戍边、防卫等军事任务,自备武器和粮食。 唐初非常重视京城的防卫。所谓重视,就是重兵把守和看视,保证京城安全。因此京城长安屯有重兵。 当时长安禁军有两股力量,一股屯驻南面的士兵,称为南衙禁军。这支部队还是以府兵为基础,按照府兵规矩,定期会进行人员替换。 另一股驻扎在长安北面,称为北衙禁军。这是全职士兵,主要选自官宦世家豪门望族子弟,由大唐皇帝直接管辖。 大唐政变多的一个原因不仅是李唐皇族奔放的热血,也是政变的方法比较简单。这支北衙禁军是宿卫皇宫的,谁掌握这支部队,谁就是政变胜利者。李世民玄武门就是靠这支部队取得成功。 所以大唐前期想政变的人也不需要去搞定这个搞定那个的,只要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北衙禁军支持自己就会去过一把政变的瘾。 北衙军相比南衙军更重要,因此不像南衙军伴随均田制崩溃府兵制解体逐步走向消亡,并也不再恢复建制,北衙军则越来越强大。 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唐中宗和唐睿宗的逐渐发展,到唐玄宗时北衙军达到顶峰。 北衙军当时共3万人,由左右御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四军组成,称为北衙四军。 当然北衙四军也难逃辉煌过后就是落寞的历史命运。 安史之乱,哥舒翰兵败潼关,十五万河西陇右精锐一战尽失,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出长安,本来逃跑就没带多少人,一路上跌跌撞撞,逃跑饿死病死战死的都有。再加上马嵬坡政变,唐肃宗李亨又拉走一部分人到灵武继位,北衙四军和南衙军殊途同归,北衙军体系也彻底崩塌。 唐肃宗李亨灵武称帝后,第一件事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调拨人马,重新组建北衙四军。 公元757年,叛军发生内乱,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李光弼郭子仪等人连战连胜,大唐似乎看到平叛胜利的曙光。 于是在曙光的照耀下,唐肃宗李亨又挑选一批近臣的子弟们组成左右神武军,各种配置和历史最悠久的御林军一样。 这样左右神武军加上前期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就形成了大唐中后期的禁军体系——北衙六军。
    煮酒论史
  • 大唐名臣韦皋依靠一封离间信,撬动了吐蕃和南诏的关系

    2023-04-24
    图片
  • 由于战略失误,大唐在东北和西南分别干了件养虎为患的事情

    2023-04-23
    图片
  •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唐德宗一贯以精明自诩,希望改变大唐外部受辱于吐蕃,内部藩镇林立的形势。
    他重用宰相杨炎,杨炎有很多缺点,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但是能当上大唐宰相,优缺点也属于能量守恒。杨炎是个优秀的理财好手和战略家。 杨炎施行两税法,强化唐廷财政能力;在唐代宗“秋防”基础上加强西北防御,避免吐蕃再次占据长安。 一番操作猛如虎,让唐德宗继位之初就显现虎虎生威的感觉。 大家都爱说:攘外必先安内。按照这个道理,对大唐来说,对付吐蕃要先搞定藩镇。 但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大唐的形势是吐蕃比藩镇更愁人。吐蕃已经有把唐代宗赶出长安的“案底”。可藩镇虽割据,但口号上还是大唐的臣子,既不会威胁长安,对唐廷不是十分过分的要求,也能给与响应和满足。 宰相杨炎对这个问题认识很透彻,他在军事上的战略是不用搭理藩镇,集中力量经略西北,只要西北经略得当,一旦再次控制丝绸之路,唐廷拥有充足的财政来源,就有力量去削藩。属于靠“外援”来打内战的方法。 公元780年,为经略西北,杨炎决定修建原州城,就是现在宁夏固原,以原州为据点,向西北推进。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到处是风沙。由于原州城多年没有运营,用八个字形容:物资匮乏,满目黄沙。 当杨炎要把泾原军由泾州调往原州时,泾原军愤怒了,当兵是为了吃好喝好,不是为了吃风喝沙。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是个固定步骤:士兵愤怒,将领主动站出来带领士兵对抗唐廷,唐廷镇压失败,领头的将领顺势要求唐廷划片地方册封自己为节度使,至此割据形成。 有个将领叫刘文喜,看到藩镇大帅们吃香喝辣家族传承香火永继,也想过把土皇帝的瘾。可他有这个心,没这个命,最后没当上皇帝,自己则入了土。 刘文喜主动站出来,向泾原军吐槽朝廷的不公平,表示自己愿意站出来带领大家争取公平。 刘文喜主动要求唐廷不要再让泾原军前往原州,而是封自己为泾原节度使,他负责安抚泾原军躁动的心。 打都没打,就让你当节度使,不是你刘文喜太优秀,却显得唐廷太无能。对这么个搞笑要求,唐廷直接否定。 于是,刘文喜率领泾原军占据泾州,叛唐。 唐德宗派大将朱泚和李怀光围攻泾州,事情却朝刘文喜有利的方向发展,朱泚和李怀光久攻不下。大唐的朝臣们看到费钱耗兵,毫无结果,又走上了让藩镇割据的老路:建议唐德宗赦免刘文喜。 唐德宗不同意,要求无论花多少钱损耗多少士兵都得拿下泾州,他要用刘文喜的脑袋当他平叛的投名状。 看到唐军死战不退,刘文喜也害怕了,主动派部将刘海宾前去唐廷求和。 可在唐德宗心里,不是你说反就能反,你说和就能和。唐德宗要打到底,坚决不与刘文喜和谈。 刘海宾是个明白人,看到朝廷的态度,知道原有的藩镇割据步骤行不通了。 刘海宾私下联络泾原军将士,告诉他们跟着刘文喜这么下去都得死,不如一起杀了刘文喜,也算戴罪立功。 于是,刘海彬这帮人就把刘文喜杀掉,献给朝廷。 至此,刘文喜叛乱的火苗是扑灭了,可唐德宗内心削藩的火苗却成长为了火焰。 本来平定刘文喜叛乱是为了修建原州城,可看到平叛成果的唐德宗也不提经略西北的事情,他认为只要足够强硬和坚持,就能解决藩镇问题。 唐德宗将枪头调转,磨刀霍霍向割据的藩镇。 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次战略掉头错误,造成了后来的奉天之难,唐德宗和他老爸唐代宗一样被赶出了长安,为著名的“长安九陷”做出积极贡献,也加重藩镇割据情况。
    煮酒论史
  • “要脸”的春秋(76)——祭仲的自豪

    2023-04-18
    1跟贴
    图片
  • 唐军多次上演长途奔袭的战役,和完备的对待伤员的体系密不可分

    2023-04-17
    图片
  • 为何说安史之乱最大赢家是那群叛将。
    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安史之乱最后的赢家要看利益获取情况。 安史之乱可分为四种势力:唐廷;忠于唐廷的将帅们,比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叛军首脑安禄山父子以及史思明父子;跟随安史两家的叛将们。 从最后的结果看各方势力的输赢。 第一唐廷,毋庸置疑,大唐朝廷是安史之乱的失败者,这场叛乱不但毁了大唐盛世,唐天子从天可汗的威名跌落凡尘。就连皇权都被践踏。 长安和洛阳两京繁华不再;国内藩镇割据;对外抗衡吐蕃等国实力急剧减弱,以至多次被赶出长安;由于不信任武将,将军权交给宦官,导致大唐天子得看宦官脸色。 所以大唐朝廷是安史之乱最大失败者。 第二忠于唐廷的武将们,这帮人虽在维护大唐利益方面鞠躬尽瘁,最后结果却很差,用死而后已评价丝毫不为过。 安史之乱导致唐廷对武将完全没有信任感,平叛最著名的四个将领,基本都没好结果。 郭子仪虽然善终,可是活得唯唯诺诺,祖坟被太监掘了都没敢说什么。 中兴第一臣李光弼由于害怕朝廷暗害,至死不敢回长安,部将都认为朝廷不再信任李光弼,于是对这位老帅也越发不恭敬,李光弼最后羞愤而亡。 平叛后期功劳的最大仆固怀恩,三个女儿远嫁回纥,一家46口死于王事,满门忠烈。却被宦官诬陷,最终叛唐,没有善终。 名将来瑱,也是被宦官诬陷,最终赐死在贬职路上。来瑱之死也是仆固怀恩发动叛乱的导火索。 安史之乱后,唐廷对忠于大唐的武将也不再信任,名将李晟等人经常受到猜忌,这种内耗的矛盾也使得中唐收复河、陇战略无法实施。最终西域只在胡琴的悠扬声中传唱大唐的美德,却再也听不到豪放的大唐战鼓声。 第三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作为叛军领袖,这对父子是最大的失败者。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联手李猪儿及严庄杀死。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最终自杀。 总结一下,这两对父子上演了互相残杀的悲剧。 第四最后的胜利者——叛将们,史朝义自杀后,唐廷也无力完全铲除叛军,于是和叛将们达成协议,唐廷不再追究,叛将们名义上服从朝廷。 于是田承嗣占据魏博,张忠志占据承德,李怀仙占据幽州,形成藩镇割据,这就是著名的河北三镇。 三镇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节度使一把抓,俨然土皇帝,从受人节制的将帅到节制一方的土皇帝,安史叛将们最后成为了这场叛乱最大赢家。
    煮酒论史
  • “铜臭”一词为何流传千年,全因东汉一位名士

    2023-04-15
    图片
  • 经济基础不但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军事制度。伴随唐初均田制的土崩,从四个方面充分体现大唐府兵制的瓦解态势。
    第一文官制约武将明显增强。在军队中,文官钳制武将不但宋朝有,这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只不过是限制多少的问题。 用文官限制武将最关键点在于朝廷和武将们的矛盾。 唐初,大将们对唐廷都忠心耿耿,再加上英明神武的唐太宗经常亲征,所以军队出征基本不设监军。 但到武则天时,女皇帝知道反对自己的人多,借用李唐旗号造反的人更多。 于是,女皇帝就特别重视安排重要的文臣作为监军,制衡出征的武将。比如公元697年大将王孝杰领兵出征,重臣张仁愿就是他的监军。 到唐玄宗时期,直接安排亲信宦官监督出征的大帅们。最著名的就是高仙芝和边令诚,由于边令诚在当监军期间和高仙芝不和,后来边令诚就诬陷高仙芝,导致一代名将高仙芝冤死潼关。 第二是封赏无法落到实处。唐初地主和农民当府兵的一个吸引力是不但封官封爵位,还赏赐田地免除徭役。由于府兵打仗用的武器装备和粮食都是自给自足,所以得到赏赐后,经济实力提升,可以用更好的装备,吃更好的饭,提升战斗力,如此对府兵形成良性循环。 可到武则天时期,赏赐不但无法落实,就连徭役也无法免除。 一切不给物质利益的赏赐都是耍流氓。 无论地主农民都开始逃兵役,就连帝国荣耀的禁军都不愿意参加。 第三府兵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当时整个社会弥漫轻视府兵的风气,尤其是有钱人,已经开始雇人代替自己服兵役。这种情况导致府兵质量急剧下降,已经无法满足长安封疆拓土的野心。 第四府兵制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说白点儿,就是朝廷给你分田地,你种地赚钱买装备备粮草,平时训练战时砍人,朝廷不负担装备和粮草。 这种方式参与府兵的百姓生活既富足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但伴随均田制的破坏,府兵们的经济支柱遭到崩塌,穷人富人都不愿再当府兵。最基本的兵都没了,府兵制不崩也得崩。
    煮酒论史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