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经伏波神祠诗卷》创作于其 57 岁之际,这一时期的他在书法艺术上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风格上来看,此卷尽显老练苍劲之态。
从创作背景来看,此卷写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此时的黄庭坚已五十七岁,刚刚结束漫长的贬谪生活。在人生的起伏跌宕后,他途经湖北荆州沙尾,读到刘禹锡的《经伏波神祠诗》,马援的生平事迹深深触动了他。
马援作为东汉开国功臣,一生征战,“穷且益坚”“马革裹尸” 的精神成为千古佳话。黄庭坚或许从马援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在感慨之余,他挥毫写下了这卷不朽之作,并在卷尾流露出对这幅作品的得意之情,希望借此向故旧展示自己在书法与心境上的变化。
释文 经伏波神祠。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汉垒麏鼯斗,蛮溪雾雨愁。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 师洙济道与予儿妇有瓜葛,又尝分舟济家弟嗣直,因来乞书,会予新病痈疡不可多作劳,得墨渖漫书数纸,臂指皆乏,都不成字,若持到淮南,见予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亥,荆州沙尾水涨一丈;堤上泥深一尺,山谷老人病起,须发尽白。
《经伏波神祠诗卷》它历经宋、明、清等多个朝代,辗转于龚敦颐、沈周、项元汴、成亲王、刘墉、叶恭绰、谭敬等多位著名收藏家之手,每一位收藏家都为它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这些收藏家对其珍爱有加,在收藏过程中留下了诸多题跋与著录。
如南宋张孝祥称赞其为 “一代奇笔”,范成大认为 “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明代文徵明也题跋盛赞其 “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
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此卷在历代书法鉴赏家眼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而它现藏于日本东京细川护立氏永青文库,这一现状虽让国人有些遗憾,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成为日本珍视的 “国宝” 之一。
《经伏波神祠诗卷》是黄庭坚晚年书法成熟风格的代表。字体雄强波折、奇异险绝,尽显独特韵味。以其中的 “竹” 字为例,左右分离偏大,内部布白疏朗,左边一撇长于下方竖笔,右边亦是如此,上重下轻,犹如奔跑的小人,这种独特的造型赋予了书法险绝感与趣味性。
此作运用 “荡桨笔法”,突破了 “二王” 在大字书写上的局限,去除了秀逸、柔媚之风,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全卷长 820.6 公分,宽 33.6 公分,共四十六行,166 字,单字大小足有 9 厘米,笔圆韵胜、意足神完,笔势开张,为书法史开辟了新的面目。明清以来,众多书家深受其风格沾染,如文徵明、祝允明等明代名家,无不从其中汲取灵感。
与黄庭坚的其他作品相比,虽然《砥柱铭》在拍卖价格上创造了惊人的纪录,但从艺术表现力和黄庭坚书法创作的高峰期来看,《经伏波神祠诗卷》才是其一生书法成就的巅峰之作。像《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作品,虽展现了他成熟期的草书风格,线条富有振荡感和韵律美,但在整体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地位上,《经伏波神祠诗卷》更胜一筹。
经伏波
神祠
蒙蒙篁竹
下有路上壶
头漠垒
()溪霧
雨愁怀人
敬遗像
阅世指东
流自负霸
王略安知恩
泽侯乡
圆辞石柱
()力尽炎
洲一以功名
累翻思马
少游
师洙济
道与余
儿妇有
瓜葛又尝
分舟济
家弟嗣直
因来乞书
会予新
病()()
不可多作
劳得墨藩
漫书数
纸臂指
皆乏都
不成字若持
到淮南见
余故旧可
示之何()元祐
中黄鲁直
苏也建中
靖国元年
五月乙亥
荆州沙尾
水涨一丈堤
上泥深一尺
山谷老人病
起须发
尽白
《经伏波神祠诗卷》它作为黄庭坚行书特殊风格的代表作,受到元明清各代的高度重视。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乾隆以后,拓本广泛流传,书家们纷纷临习。
它为大字书法提供了绝佳的教科书范式,解决了后人在学习 “二王” 小字书法后书写大字时遇到的难题 。
在颜真卿以 “篆籀笔法” 解决大字书写问题但无真迹传世的情况下,黄庭坚基于张旭、颜真卿一脉笔法,为大字书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贡献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