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草药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民间甚至有“万物解药”的说法。
但数不胜数的中草药,其中有很多和我们生活常识理解完全不同的。
就像一种植物,被历代中药学家概括为:像葱又像蒜,叫葱又叫蒜,非葱非蒜。
这种中药就是薤白。外形看上去和葱、蒜都非常相似,薤白的叶子几乎和葱叶一模一样,它的根茎有个大蒜很像,在各地民间的称呼里,有的叫它“葱”也有的叫“蒜”。
但实际上,薤白既不是葱也不是蒜,薤白就是薤白,只是和葱蒜外形相近而已。
而从中药的性味上来说,薤白也和葱蒜有明显的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一下。
如果是农村出生的人或许还好点,对薤白或许还有个大概的了解。
如果是城市里生长的人,看到薤白第一想到的,应该就是感叹造物主之神奇,完全是动物界里的“四不像”啊。
薤白的特点,就是叶片像葱叶,根茎却更像大蒜,并且也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只是相比起葱蒜来说,薤白更多以野生的身份出现而已。
从植物属性来说,薤白属于石蒜科葱本多年生植物,入药的是薤白或者小根蒜的地下根茎。因为它的叶子和葱叶几乎一样,有的地方干脆就叫它“火葱”。
也因为它的根茎和大蒜很类似,于是有的地方又叫它野蒜、小独蒜、小蒜、宅蒜等。
笔者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只要走到野外,薤白几乎随处可见,春夏、甚至秋天都能见到。但如果从要用采集的角度说,北方以春天采集为好,江南则以夏天采集为佳。
采集到手的薤白,一般都是先洗净取点根须,然后还要用开水焯一遍,最后晒干就能入药了。
虽然在民间随处可见薤白,也不见有人真的用它来做点什么样。但实际上,薤白入药的记载很早,早在唐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里就有了薤白的名字。
再后来,孙思邈在《肘后备急方》里提出一个很实用的说法,那就是薤白能够“去骨鲠”。
大致就是在吃骨头吃鱼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卡住,薤白就能派上用场。
薤白用于鱼刺卡喉的说法,一般都是以民间验方的形式传播,但在正规的中医典籍里,薤白的用途也并不窄,归纳起来,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1、通胸中之阳气:
中医认为,胸中阳气是全身血气周流的推动者,胸中阳气如果遭到闭塞或者堵塞不畅,对气血周流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胸痹。
而薤白性味辛苦,可以说是能散能降落,最善于通散积聚不散的阴寒之气,在胸痹一症里,薤白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君药。
2、通大肠之气:
前面说了,薤白性味辛苦能升能降,通胸阳算是“升”的部分,降的部分就是下行大肠之气。
虽然,用薤白通肠的功用用得并不多,但历代中医在处理寒痢、久痢时,薤白却也是常用的君药。
其次,在一些中老年人经常急着上厕所,但不管在厕所里炖多久也觉得拉不干净,这时候也会用到薤白,也就是利用它通肠道之气的特性。
3、通肺气:
肺与大肠相表里,再加上薤白性味辛苦而温之外,还有文中代利散的特点。
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宣散费肺中拥壅塞的气机,帮助痰浊等阴邪下降以排除。
肺气壅塞就会导致咳嗽气喘,因此,薤白也被认为有止咳平喘的功用。
总的来说,薤白确实是很多人眼里的一种药食两用植物,但总归还是有比较明显的药用特点,建议不要随意服食。
尤其是气虚的人,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薤白就不是很合适了。
其次,薤白有一定的刺激性,吃多了会有点喜欢嗳气的趋势,也算是一个不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