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新四军被伪军围堵,旁边一人低声道:跟我去自卫团长家
幻梦人生
2024-11-16 13:49湖南
世人皆道抗战年代有诸多奇闻,却鲜有人知在淮阴古寨乡,有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1943年的那个春天,新四军战士张令闻为了结算合作社账目,不得不冒险潜入敌占区。谁知却被眼线发现,日伪军闻讯后立即封锁了所有出口,挨家挨户地搜查。在这危急时刻,一位老乡拉住了他的衣袖,低声说道:"跟我去伪区自卫团长家。"这句话,让张令闻惊出一身冷汗——自卫团长可是敌人的重要人物啊!究竟是何方神圣敢于提出如此大胆的建议?他们又是如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了这出惊心动魄的智取威虎山?
一、古寨乡的特殊地理位置
提起淮阴古寨乡,在抗战时期可谓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北临大运河,南靠淮河支流,东西两条古道纵横交错,宛如一把钥匙,牢牢锁住了淮阴县城的咽喉要道。
1938年冬,日军侵占淮阴后,深谙此地战略价值。古寨乡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更是打击抗日武装的前沿阵地。日军在此设立据点后,很快在当地组建了伪军自卫团,妄图以华制华。
然而,日寇做梦也想不到,这块看似被他们牢牢掌控的地盘,却暗藏玄机。早在1937年,新四军就在古寨乡建立了地下工作站。当地百姓纷纷响应,一张地下抗日网络悄然铺开。
古寨乡地势平坦,四面皆是稻田,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当地百姓在日伪军眼皮底下,利用这些田间小道开展秘密工作。白天,农民们看似在田间劳作,实则在为新四军传递情报;夜晚,一盏盏油灯在农家小院时明时暗,竟成了地下工作者联络的暗号。
1940年春,新四军在古寨乡设立了生产服务合作社。这个看似普通的合作社,实则成了抗日力量的重要经济支柱。当地农民白天在伪军统治下种田纳粮,暗地里却将粮食通过合作社输送给新四军。
古寨乡的特殊地理位置,还造就了另一个独特现象。这里是古代运河码头,商贾云集,形成了特有的市集文化。即便在战争年代,集市依然保持着热闹景象。小贩、脚夫往来穿梭,这些人群流动反倒成了打探消息的最佳掩护。
1941年,日军在古寨乡增设了岗哨,加强了盘查力度。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地百姓早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情报传递方式。挑担子的农民,赶集的商贩,以及往来串门的妇女,都成了地下抗日网络的重要成员。
到了1942年底,古寨乡表面上是日伪军的地盘,实际上却成了新四军情报工作的重要阵地。当地百姓更是想出了"灯油铺"的绝妙主意,借着买卖灯油的机会传递情报,而日伪军竟始终未能察觉。
二、张令闻的秘密任务
1943年春季,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的工作重心是整顿地方经济,而古寨乡生产服务合作社的账目清算工作就成了当务之急。作为合作社原负责人,张令闻接到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这个合作社并非寻常。1940年建立之初,合作社表面上经营农具、日用品买卖,实则暗中进行抗日物资筹措。当地农民将粮食、布匹等物资以入股形式投入合作社,再由地下工作人员将这些物资秘密转运给新四军。
账目清算工作的背后,是一笔数目可观的群众投资。按照规定,合作社需要在三年内将这笔投资连本带息退还给当地群众。这不仅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新四军在当地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