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希望考公进入体制内?为什么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为什么江西三名95后中专生被提拔为乡镇副职引发广泛质疑?
问题不同,看似答案也不同,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有其共同性,那就是体制内的工资收入更高,大城市的工资收入更高,即便是留在乡镇也要往体制内。
工作的原因有很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为了有一份收入,一份较为稳定且高于该城市大多数人的收入,这是绝大多数人在选择工作时或者事业安排时优先考虑的。
最近统计局发布2024年的统计年鉴,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不同区域之间的工资差别,不同企业制度下的工作收入差别。
1、非私营企业工资收入是私有企业员工的两倍
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是12万,这是全国平均数据,意味着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2万 ,每个月就是1万元,在绝大多数城市要拿到1万的月收入其实挺难的,非私营单位平均就能达到这个水平。
非私营单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体制内,包括机关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员工,还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员工,平均年收入11.8万,其中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员工的年工资收入是12.8万。
第二类是港澳台企业员工平均年工资收入是3.2万;第三十外商投资企业的员工收入高达14.9万。外企目前依然是拥有最高一级工资福利的存在,也是当前很多高学历人才优先考虑的就业方向。
那么私营企业呢?2023年全国私营企业员工年工资是6.8万,平均每个月5667元,这就是现实 ,互联网上好像人人都是年薪百万,你要是收入二三十万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真实的情况远非如此,私营单位员工平均工资才五六千,大部分网民的月工资都在5000元以下。
而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员工的月工资是1万元,几乎是私营单位的两倍,这就是大家挤破头都要去体制内的原因,答案已经在数据中了。
2、这些年考公为什么越来越多?
现在考公的越来越多,省级公务员考试报名条件都已经开始将年龄上限放宽到40岁,首先就是对应届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放宽年龄上限,因为就业压力大,今年有将近1200万大学生毕业,明年也是这个庞大的规模,体制内收入是外面的将近2倍,很自然大家会选择考公寻求更为稳定且高薪的工作。
这几年考公多的另一个原因是,体制内的工资涨得更快,从2015年以来的8年时间 ,体制内的平均工资从6.2万增加到12万,增长了94%,平均每年增长8.7%,这个增幅是很快的,8年就能翻一倍。
而私营企业呢?2015年到2023年的8年时间,平均工资从3.96万增加到6.83万,增幅是72%,平均每年增长7%,比非私营单位员工低了1.7个百分点。
在2010年到2015年这几年时间内,非私营单位的工资收入从3.66万增加到6.2万,5年增长69%,平均每年增长11.1%。但是同期私人单位的工资收入从2.08万增长到3.96万,5年增长90%,平均每年增长13.8%,这个增速比非私营单位员工工资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在2010年左右开始有一种现象,尽管那个时候考公也热闹,但是向往私营企业的也非常多,因为工资收入增长快,平均每年涨工资将近14%,对未来比较了乐观自信。
但是从2015年之后,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改变,私营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了,从明显高于体制内,到落后于体制内,这种落差是非常大的。传递到现实中的感知就是,大家都本能感知要进入体制内。
3、你不愿意去的或许是被人梦寐以求的
学历高的就往大城市的体制内挤,而学历低的就往乡镇体制内挤,现在最尴尬的是谁?就是那些当时学历普通的,大城市的体制内挤不进去,大城市的私人单位的工资还涨不动了,回头一看 ,以前看不起的那些中专生在乡镇已经开始走上领导岗位了。
这是回望过去,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不满的表达,江西那3个95后中专生进入大城市的体制内没有任何机会,在大城市的私营企业也没有任何竞争力,但是她们很早也看到这个结果,所以不再往上搏了,而是选择在偏远的乡镇,这是更多的“天之骄子”不愿意来的地方。
还记得今年5月份上热搜的一个事情吗?一个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以选调生的身份被招入甘肃省嘉峪关市市直单位,但是自己疯狂吐槽,表示各种看不起这个地方和工作,直言: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我感觉自己瞎了,这什么玩意。
嘉峪关好歹是一个地级市,她进入的是一个地级市的市直属机关单位,但是在她一个武汉大学研究生(文学专业)看来,这就和下放差不多了。
可见很多偏远的城市很多人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是偏远地区的乡镇了,这是要和农民打交道的,基层治理也需要年轻化和知识化,但是人从哪里来?有人看不上,那么就有人看得上,那些中专生反而成为了香饽饽,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就扎根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