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六年前的今天,《谚云》发出第一篇文章。
不知不觉间,两千多个日子过去,我们一家三口通过《谚云》,已然分享两百多篇文章。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谚云》的品牌或曰主题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公号为平台,以益世为主旨,以文章见华彩。”
值此《谚云》六周年之际,谨编发戴美帝《熟后生》一文,就教于方家。
诚挚感谢广大读者和家人朋友们,一路相伴,勉励支持!谢谢您!
传统书学中有“熟后生”之说。
熟,指熟悉、熟练、熟知、成熟之意。生,本意指草木生长。《说文》讲:“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有出生、产生、发生、生存、生命之意,同时也有陌生感、不熟悉等新奇、新颖、新生、全新等理念,蕴含着创造创新、推陈出新等艺术思想范畴。
就习书的经验而言,“熟后生”包含着由生入熟、熟能生巧、熟后升华三个递进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熟更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书亦然。习书者首先要由生入熟,先得“混熟”,这是学书的打基础阶段。习书者都知道,书学是有规律、讲法度的。从一开始就要有这个理念——即取法古人,从读帖临帖开始,反复地熟睹古人之墨迹,描摹古贤之笔意,心悟点画之精妙,并从点画使转入手,体会把握每一个字的线条与间架结构的关系,通过反复细致地读帖,持之以恒地照临、默临,达到心中有字,笔到意到,使书技娴熟自然,诚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所谓“惟手熟尔”。
然而,娴熟之后,即需要避熟,更需要避俗。时下,从网上浏览教书视频,教学书者,多是选准自己所爱的一种或行书或楷书帖,以熟临之,不可旁骛,并叮嘱期间不可间临他帖,以免误入“他途”。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如果常之以往,便落入窠臼,落入俗套,使书法呆板枯燥,全无美感可言。
第二个层次是“熟生巧”。俗话常说,熟能生巧。《说文》云:“巧,技也。”学书者达到“手熟”之后,就掌握了基本的笔墨技巧。所谓巧,即灵巧、机巧、工巧、巧妙、美妙、精妙也。“熟更熟”之后,自然就会追求“巧更巧”,向书法技艺更精妙的境界攀登。这就需要转益多师,研习多家书帖,掌握领悟更多笔法。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习书者可以选择多种自己喜爱的法帖,同时更要遴选跟自己平时所习“大相径庭”的古今大家之帖遍临之,诸如篆隶及魏碑唐楷必临之,譬如钟繇、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智永、米芾等名家之帖遍临之,领受每体每家“妙到毫巅”之处,体悟真谛,得到提升。
熟生巧,巧破俗。巧,是避熟破俗的必由之路。譬如,习书者喜好长期临习褚遂良的《倪宽赞》《阴符经》,一点一画都是褚帖的路数。到了这个阶段,不妨间临《张玄墓志》《灵飞经》《好大王碑》等帖,通过改变路数,达到破熟生巧。近代大书家吴昌硕说过:“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诚哉斯言!妙哉斯言!
第三个层次是“熟后生”。所谓熟,即熟腔熟调熟面孔,熟话顺口,熟路好走,千人一面,屡见不鲜,极易形成固定不变的套路。有的学书者写了好几十年,越写越熟练,越写越呆板,死气沉沉,没有丝毫突破,死在自己“熟悉”的套路里。故明代书法理论家汤临初《书指》指出:“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学书者初期“生而熟”,是一种必需的技术积累;尔后的“熟后生”,则是一种熔铸百家独出心裁的“化学反应”,亦即“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俗话说,熟戏三分生。并说,熟戏也要生演。生是熟的突破,生是熟的升华,生是熟的蝶化。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题画诗说得好:“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可以说,“熟后生”是所有艺术创作创新之圭臬。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亦提倡“字须熟后生”。他还把自己的书作跟宋末元初大书家赵孟頫的书法作比较,他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董其昌和赵孟頫是不同时代之书界巨擘,孰高孰低,见仁见智。诚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文学如此,书法亦然。所有趣者,乃董先生“以熟生论英雄”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有的艺术创作,遵循的都是创新,追寻的总是“那一个”,强调的尽是“别样”的——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别具手眼,别有乾坤。只有“别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创新;也只有“熟后生”,才有可能发生艺术性的“化学反应”,才有可能“化茧成蝶”。
戴美帝,本名戴东英。祖籍山东莱西。曾在阳泉市公安局工作多年,于2001年调入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阳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散文杂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晚报》《山西日报》和《中学生阅读》《娘子关》等报刊。
来源:《谚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