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太宗曾盛赞王羲之《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自那以后,这幅书法作品就一直流传至今,甚至成为了后来人们学习行书的唯一方法。

然而,乾隆大帝所藏三希堂法帖,仅有《快雪时晴帖》,小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唯独没有《兰亭序》!其实很简单,就是唐太宗想要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时期,“三希堂”法帖340幅,收录历代书法大家134人,涵盖了从魏晋到明清时期的一些著名的“法帖”。二王、王珣三帖,合称“三希帖”,故“三希堂”、“三希堂”之由来,由此而生。

在《三希帖》中,乾隆甚至以后的历代帝王,最喜欢的不是“二王”二字,而是王羲之的外甥王珣所写的《伯远帖》,这种爱好,与当今时代的人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王珣《伯远帖》为什么会受到清朝历代帝王和当代文人的喜爱?它的坚硬程度,能和《快雪时晴帖》、《中秋贴》并驾齐驱,甚至能和《兰亭序》相提并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内容。这是王珣寄给亲朋好友的一封短笺,五、七、七个字,在现代书法作品中属于中等水平。这封信,是王珣为伯远的病而担忧,也是对伯远的回忆,真挚而真挚的感情,令人感动!

且看《伯远帖》之神韵。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度、宋代尚意等多种艺术价值观念。

《伯远帖》是纯粹的晋韵作品。其“纯”,一方面体现在笔法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感情方面,两者互为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伯远帖》以笔法而论,笔法俊丽秀雅,笔法萧散,颇有魏晋名士风流之风。

王羲之所提倡的锋刃笔法,在他的《伯远帖》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尖锋不仅是一种用笔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对生活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代的文、书、画,无不流露着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精神在金代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即是明证。

王羲之《兰亭序》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王珣这首《伯远帖》虽区区四十七个字,却通过书法,将自己对病人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发挥到了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笔墨的细腻和细腻的笔法上。《兰亭序》与《伯远帖》比起来,在神韵上显得有些不足,真正的“晋韵”,有着一种孩子般的洒脱,在《伯远帖》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伯远帖》萧散飘逸的笔墨中,读来回味,自有一种令人回味的韵味。有意思的是,还有人将《伯远帖》中的“一眼望去,百媚生”的杨贵妃的美意。很显然。这个帖子的特点,就是一笑一笑,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和他之后的几代老儿,为什么都特别喜欢《伯远帖》呢?唐太宗虽然喜欢《兰亭序》,但也只是每天欣赏,而不是乾隆那样,专门收藏,以示恩宠。

在“三希”法帖之中,后人公认的唯一正宗的就是《伯远帖》!由于王羲之的《法帖》怀疑是唐代所作,而《中秋贴》则被怀疑为米芾所仿,唯有《伯远帖》乃王氏真迹,故属王氏墨珍,故为后人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