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杨苏乔,扎根医疗科研一线十余载,成为医院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积极参与医疗援藏工作,成功引入四项科研新技术,帮助建立西藏自治区首家全国血栓防治中心。此外,她创建的高原医务工作者高层次系列学习平台,吸引了超过110万人次的参与学习,为提高高原地区医疗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心怀一腔医者热血,扛起一份高原使命,杨苏乔被藏区群众亲切地称为“雪域高原的白衣天使”。
学有所成 让医学的“科研种子”发芽开花
自2011年毕业以来,杨苏乔便投身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始了她作为医生的职业生涯。在这个领域,从学术殿堂步入临床一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变,更是一段更为重要艰辛的学习旅程的开始。
杨苏乔坚信:“卓越的科研构想往往根植于临床实践之中,而一个精准的研究设计是科研成功的核心。”在她看来,科研与临床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唯有持续学习新知、勇于探索实践、勤于思考总结、积累创新经验,方能使得医学科研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杨苏乔的研究重点在于肺血管疾病。自工作以来,她紧跟“健康中国2030”战略,不断吸收新知识、探索新趋势、研究新成果,希望以医学研究成果照亮群众健康未来。
杨苏乔对科研的热爱和钻研精神,使她在职业生涯的第一年就获得了亚太呼吸学会(APSR)的认可。2011年11月,在第16届亚太呼吸学会年会上,她荣获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这是对她专业成就的国际认可。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杨苏乔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6项课题,并参与了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间的多个科技攻关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以及20余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她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急性肺栓塞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并开展了国际上样本量最大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咯血治疗方案研究,首次证实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她的研究成果不仅被国内2018年肺栓塞、2021年肺动脉高压两部诊治指南采纳,还被2022年欧洲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引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苏乔在部门内营造了一种互帮互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团队成员的活力。她总结了团队十余年来靶向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经验,成为国际上同类研究中使用右心导管“金标准”评价、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此外,她还报道了我国当时最大样本的门脉相关肺动脉高压系列病例,并依托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诊断了北京朝阳医院首例电子烟相关肺损伤。
尽管科研成果丰硕,但杨苏乔并未因此放慢科研的脚步。她始终将家国情怀铭记于心,积极投身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应对中。在多起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她作为专家组成员奔赴一线进行救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使命和责任。
情注边疆 把科研和临床规范带到高原
2022年7月,北京市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踏上了前往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征程。在这一行列中,杨苏乔放下个人家庭,选择为更大的集体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主动请缨参与医疗援藏工作。她与这片神秘高原的深厚情谊,正是从这一刻起航。
当时,西藏正面临新冠疫情防控的挑战。杨苏乔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奔赴拉萨最大的方舱医院,成为北京援藏团队中首位在方舱指挥部工作的医务人员。抵达方舱后,她迅速组织并成立了“方舱多学科专家组”,全面开展对感染者的救治工作。
在西藏,海拔从2000多米至5000多米不等,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尽快为患者提供救治,杨苏乔和她的团队争分夺秒,在短短48小时内完成了500余例方舱感染者的病情评估,并针对高原环境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判进行了调整,科学地统计并制定了高原方舱重点关注患者标准。在她的领导下,科室人员成功收治了300余例重症新冠肺炎和高危肺栓塞患者,实现了西藏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受援科室“零”死亡。
科技是推动医学进步和保障全民健康的根本力量。在援藏期间,杨苏乔不仅将科研和临床规范带到了高原,还将肺动脉高压合并咯血的救治技术应用于西藏人群。她积极联合多学科团队,成功实施了受援医院首例肺动脉导管内溶栓等4项新技术,全面推进了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她的努力使受援医院成为西藏首家全国血栓防治中心,实现了西藏自治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显著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
杨苏乔的足迹遍布3100公里,她赴阿里地区进行调研、入户和义诊。在6家调研的县级医院,她为海拔4500米以上的600余名村民送去了医疗服务和药品,为藏区的百岁老人提供了入户医疗服务。为了提升高原地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意识,杨苏乔在偏远的高海拔地区坚持不懈地宣传肺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被当地医生誉为发展高原呼吸病学事业的“移动宣讲员”。
不解之缘 成为高原呼吸健康的“守护人”
一次援藏之旅,让杨苏乔与雪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故事和这片土地紧紧相连。“科技工作的推进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如何让藏区的患者得到科学治疗?如何让高原的医生在工作中积累科学经验?这些问题始终是我在援藏工作中思考的核心。”杨苏乔回忆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她发现西藏地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但基层医生对此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稀缺,诊疗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呼吸肺血管疾病领域。因此,杨苏乔下定决心,致力于为高原呼吸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搭建一个与全国专家沟通交流、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将科学的理念和规范的诊疗方式带到这片高原。
“援藏的时间只有一年,时间紧迫、条件有限,我决定从我最熟悉的肺血管疾病入手,借助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探索搭建一个线上学习平台,共同为高原医学培养专业人才。”在杨苏乔的积极推动下,2022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苏州协同医疗健康基金会联合创办了《高原地区肺血管疾病规范化诊治推广系列课程》。
在杨苏乔的讲解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参与到项目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高原及平原医务工作者加入到平台的学习和互动中。目前,这项课程已成为高原地区持续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在线观看人数最多的呼吸专业培训和高原医学人才培养的品牌系列课程。
援藏结束后,杨苏乔将这份事业延续到了北京。依托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她创办了高原呼吸共病诊治思维提升系列论坛,组织全国专家每周与西藏11家医院的同行开展病例讨论,目前已覆盖西藏全部地级市。同时,该平台也为高原及平原地区的医务工作者创造了科研工作的机会,不断给予高原医生正向反馈的学习动力,激发年轻医生的学习意愿,为西藏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将创新性科研成果应用于祖国高原医学建设,打造一支真正带不走的人才梯队。”深受藏区群众喜爱的杨苏乔,决定继续将爱国之情融入祖国高原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培养高原医学人才,成为高原呼吸健康的“守护人”。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