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外周刊》有趣优质的海外资讯
(中英西三语版)
每周二、周五更新
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小雅,免费订阅
政府财务的本质
我们在对比川普和哈里斯主张的政策时,曾提到过,相比主张「小政府」的共和党,民主党通常主张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推动社会福利、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政策都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扩大。
随着美国国债利息已经超过国防预算,美联储在某种意义上也已成为一台「印钞机」。美联储虽独立于美国政府运行,但也是美国的央行系统。换言之,美国政府在向自己的中央银行借钱,而不是依赖市场上的投资者。
这就有了些「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意味。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可以理解为「政府的债不叫债」。基本而言,这些债务实际上无需偿还,因为它们本身就由政府的主权信用作背书。这意味着,政府的信用扩张越多,所加的杠杆就越大,国家债务已处于「大而不能倒」的状态。
顾名思义,政府发行的国债等债券都属于债务。而通常,债务都是需要有抵押物支持的。
如果是在金本位制度下,抵押物当然就是黄金。换言之,债券是可以兑换成相应价值的黄金的。
然而,在现在的信用货币体系中,抵押物是政府的信用。
「信用」看不见摸不着,也很难估值,凭什么能作为担保?因此,所谓的「信用」,实际上就是政府未来的税收。也就是说,政府债务的真正保障是其未来获取税收的能力。
地方债与国债本质相似,也是政府的债务。有时候,地方政府会发行一种名为「专项债」的债券。「专项债」指的是有特定资金用途和收益来源的债务,通常用于能够产生具体收益的项目,而非教育支持或扶贫这样不太会产生收益的项目。
在中国,专项债通常用于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这种项目简单来说就是拆除旧房,建设新房。这类项目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加杠杆和不加杠杆。
不加杠杆的方式,打个比方,就是政府直接为居民提供一套市场价 100 万元的房子,而居民无需支付费用。这种方式一听就知道对政府来说成本巨大。
相比之下,加杠杆的方式则是政府补贴 80 万元,居民只需支付 20 万元。实际上,建设这一套房子的成本大概也不会超过 20 万。房屋建设中最大的成本 其实是土地出让金,占总成本的约 50%; 再加上各种税费,累计可达 70%。 因此,通过免除土地出让金和税费,房屋的实际建设成本会大大降低。 居民支付的 20 万元主要用于覆盖建筑成本。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不仅没亏本,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居民以较低的价格购得房屋,提升了生活质量,可谓双赢。
不止如此。首先,居民支付的 20 万元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税收。其次,房价的稳定和居民的入住会带动就业和消费,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如果是商用房,还能创造更多后续的税收。
专项债的发行,实际上就是通过财政杠杆,将未来的收益提前用于当前的投资。通过这些债务工具,地方政府能够将原本由地方无法解决的债务问题,通过中央政府的介入加以置换和解决。
「放水」与「流动性」
面对经济放缓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央行常常选择「放水」救市。所谓「放水」,就是央行将准备金投入到市场上,或者增发货币,使得市场上能有更多的资金流通,提高流动性。
我们知道,在货币供应上,从M0(流通中的现金)到M1(M0加上企业活期存款)之间,存在货币乘数效应。5000 亿元的基础货币可以通过货币乘数变成 5 万亿元的广义货币。
那这 5 万亿元还是真金白银吗?
答案是,这确实是真金白银。但这 5 万亿元并不是同时发生交易的,而是通过银行体系的存贷循环,多次放大。尽管基础货币可能只有 5000 亿元,但每个持有者都可以合理合法地认为自己拥有这笔钱。只要不同时提取现金,银行体系的杠杆效应就能持续发挥作用。
而流动性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血液,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流动。当流动性不足时,经济就会面临困难和挑战。
回顾前几年的经济繁荣时期,特别是 2018 年左右,许多城市居民的月收入已经超过了万元。 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给从业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拿到这笔薪水后,人们的消费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当时,在零售领域,兴起了一股「轻奢国风」的消费潮流,算是一波消费升级。同时,大家对文化需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们纷纷投入自我提升。此外,还有各种理财课程、理财训练营风靡一时。
其实,如果从资产负债表来看,2018 年居民的压力比 2024 年还要大。那时,许多人都有房贷、车贷等负债。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愿意参与P2P投资、借网贷、进行消费。原因在于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乐观的预期,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生活在蒸蒸日上,未来收入会持续增加。
可见,在流动性高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活跃,个人和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人们手中的钱赚到就花,消费意愿强烈。这时候,如果供给侧无法迅速满足增加的需求,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价格上涨,市场会出现温和的通货膨胀。
相反,当人们对未来经济不再乐观,消费和投资意愿降低。即使月收入从一万元增加到两万元,大家也可能选择储蓄而非消费,因为觉得钱来之不易,不敢轻易花费。因此,居民储蓄其实跟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成反比。
那么,「放水」可以解决当下流动性低的问题吗?
想象一下,100 个人一共多了一个亿的收入。
假设每个人都获得 100 万元,那肯定人人都会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可能选择全球旅行、疯狂购物。这样,大量资金流向消费品市场,肯定会刺激经济。
然而,若一人获得 9000 万元,剩 99 人分享 1000 万元呢?那么这一个人获得巨额资金后,消费大概不会比分到 100 万元时多太多,反而更可能将大部分资金转移出国、存入银行或用于金融投资;而剩下的 99 人,由于分到的钱较少,收入有限,消费能力也受到限制。这样的话,资金并未流入实体经济。既然资金未能进入生产领域,那就无法带动中产阶级和蓝领工人的收入增长,也就难以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当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投资于理财产品、基金、房地产、期货等,而非流入实体经济,就无法创造实际产出和就业机会。实体经济得不到支持,居民收入难以提高,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终究乏力。
由此可见,「放水」是否能有效化解流动性危机,关键在于资金是否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技术革新与就业
解决流动性难题最根本的方式其实不是财政手段或货币政策,而是出现一个恰到好处的「破坏式创新」。
这样的技术革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能够迅速扩大就业,吸纳各个层级的人才。这意味着,无论是高端专业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都能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它对现有技术的冲击相对温和,不会对现有的经济结构造成过于剧烈的影响,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当下最火的AI技术,其实不太符合要求。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能够直接与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冲突,特别是对中产阶级的冲击尤为明显。许多看似从事智力劳动的人,实际上是在重复性地完成任务。这些工作极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举例来说,在传统的律师事务所中,当客户希望分析某项法律风险时,需要团队律师进行大量的资料查找和分析。如果律所应用了经过训练、接入数据库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些分析整理可以瞬间完成。这意味着律所不再需要雇佣大量的初级法律人才,只需要少数顶尖的法律专家和能够驾驭人工智能的助理即可。
相比之下,当年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革新则是一场真正的「及时雨」。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连接了各种服务,让人们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消费行为,创造了大量新的需求。
过去,人们的时间并不饱和,生活节奏也较为缓慢。许多人一天可能有十个小时的空闲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闲暇时间缩减到了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被各种线上活动填充。这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活丰富度,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这就是孤阅可以存在的前提。
不过,从长期来看,AI也许终究会解决就业难题。
回顾历史,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引入使得大量工人失业,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然而,随着工业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市场需求被极大地激发。过去,人们也许几年才买一件毛衣,一家人换着穿,因为手工制作的衣物既费时又费力,非常昂贵。但机械化生产使得衣物价格大幅降低,人们开始频繁购买衣物,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机器最初带来的失业冲击结束后,最终实现了就业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
由此可见,技术革新对就业的影响是复杂的,也是动态的。也许,任何技术革新最终都会扩大就业,只是过程和方式可能各不相同。从长远来看,随着新产业和新需求的出现,就业率有望再次提升。
本文整理自「周际洞见」直播:
宏观的几种观点
▼ 解锁更多「周际洞见」往期内容▼
极简日程表
往期课程开放目录
惊奇智库 · 24 年秋季
【报 名 通 道】
*虚拟产品,一经开通,概不退换
编辑:恺宸
排版:知尧
诸位孤独的阅读者们,大家好。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
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
谢谢你来,希望我们能一直敢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