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战前风云:各战场艰难处境路
双方实力对比
在三大战役前,各个战场的形势对我军而言极为不利。华北战场,傅作义部队攻势凶猛,夺下了我军在华北所占最大城市张家口,切断了我党关内与关外的陆路联络,聂帅几十万部队被傅作义几万部队压着打,全局受到重大影响。
中原战场,刘邓大军分路突围,却一个地方都没占据,从晋冀鲁豫军区出发时的 12 万人,第二年转出大别山时已不足 6 万人,直至淮海战役发起前都未恢复到挺进大别山前的实力。
东北战场,林总四平撤退,被陈明仁一直赶到松花江,甚至都做好去苏联打游击的准备。山东战场,陈毅面临艰难局面,六战五负。毛主席都曾打算换徐帅前往山东收拾局面。
当时国民党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据优势,我军在各战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但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毛主席毅然决定发起三大战役,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02
速胜原因揭秘
坚定信心显力量
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实力对比悬殊,但坚定革命必胜信心对夺取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毛主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让全党全军坚定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
进入第二年,毛泽东专门强调要“反对对敌人的力量估计过高”,强调“我们有把握、有信心战胜中国人民的一切内外敌人”。
进入第三年,中央九月会议认为,大约用 5 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对统治,有充分可能性。在这种革命必胜信心的激励下,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后,迫使蒋介石转入防御。
解放军由 120 余万人增加到了 280 万人,胜利的天平不断向解放军一方倾斜。
组织原则筑根基
作为战略决战,决策部署前做到科学民主,落实执行中做到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决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强调要把一切必须和可能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等革命口号。
在军队内部开展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健全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委会议制度。中央同意放弃先打塘沽改打天津的建议,尊重华野暂不过江的建议,体现了中央和前线之间的民主;
而蒋介石则总是随意直接干预军事部署。
东野放弃休整提前入关,中野做战前坚持向中央请示,华野为中野歼灭黄维创造条件,体现了解放军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而国民党各派系为了保存各自实力,各怀鬼胎、互不配合、互相损耗。
舆论斗争助推进
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是我们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教育人民认识真理、揭露反动势力本质、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的作用。
《大决战》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围困杜聿明的前线,解放军的宣传队向国民党军队反复广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起到了很好的瓦解和教育敌人的作用。
第四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收录的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评论、接受国外记者的采访、为解放军发言人写的声明,反映了党对新闻舆论斗争的高度重视。
通过这一系列的新闻舆论斗争,有力地配合了政治和军事斗争,从而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奇袭战术奏奇效
三大战役中奇袭作战方法被广泛运用。每次大战场的第一战都是采取“奇袭”战术,趁敌军松懈,在对方不甚在乎的地方咬下一道口子,麻痹敌方将领视角的同时猛攻。
例如辽沈战役,解放军主力奇袭锦州,蒋介石始料未及。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之交的走廊地带,攻克锦州即可切断东北国民党军的后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首战也采取奇袭策略,集中优势兵力从对方忽视的要地突然发动雷霆攻击,使对方在兵力部署和心理上都陷于慌乱的境地。
平津战役同样如此,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星夜进军关内,打了傅作义一个措手不及。
民众支持定胜局
三大战役中民众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被调动起来,出动民工 543 万人,动用担架 20.6 万副,车辆 88 万辆,挑子 30.5 万副,牲畜 76.7 万头,一共向前线运送了 1460 多万吨弹药和 9.6 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
正是有了民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军在兵源、物资、医护以及后方的兵工厂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保障。
隐蔽战线立奇功
辽沈战役期间我党通过隐蔽战线的斗争,积极争取、策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起义投诚,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较大规模的起义共有 5 次,分别是:
潘朔端海城起义、韩梅村凌源起义、王家善营口起义、曾泽生长春起义和许庚扬沈阳起义。
这些起义极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03
速胜意义无比深远
三大战役的速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从军事层面来看,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154 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这一辉煌战果彻底扭转了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战略格局上,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辽沈战役后,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
淮海战役书写了以少胜多的辉煌历史,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平津战役的胜利,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定都北京举行了奠基礼。
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决定了解放战争的走向,更是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末日即将来临,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同时,三大战役中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如坚定的信心、严格的组织纪律、奇袭战术的运用、民众的大力支持以及隐蔽战线的默默奉献等,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
所以,毛主席才底气十足地说:"解放战争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