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有一个结拜兄弟,名叫张作相。他是奉系军队的二把手,曾协助张作霖从绿林好汉成为奉系首领。
张作霖死后,他又力排众议,一手扶持张学良成为新任“大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威震一方的人物,最终却选择将儿子送到红军。后来他的儿子还成为我军司令。
他为何会这么做?他的儿子又是如何成为司令员的?
结拜为兄弟
说起东北军,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奉系主要人物张作霖。他与日军虚与委蛇,最后又死在日军手上。
而他的儿子张学良,因为没有父亲这种杀伐果决的霸气,最终选择易帜,投靠了老蒋,但最后却被老蒋软禁五十年。
除了他们两个以外,东北军还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张作相。他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一手扶持张家父子坐稳“东北王”的位置。
但他既不亲近日本人,也不亲近老蒋,而是一直对我党保持好感。后来不仅将儿子送进红军,还拒绝了老蒋让他前往台北的邀请。
那么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投靠我党的?
他的名字虽然与张作霖有几分相似,但两人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张作相出生于奉天义县的一个小山村中。
或许是东北的民风所致,当地的百姓都具有一种义薄云天的品质,他们欣赏英雄,对友人非常讲义气,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张作相也不例外,他虽然出身贫寒,却从不仰慕权威,仗势欺人,反而酷爱好善乐施。
有一次,他的好友被一个地主家的儿子打断了腿,因为没钱医治,最终落了个终身残疾。
张作相怒不可遏,随即端了菜刀冲进地主家中。地主见他一身白衣,又无权无势,毫不怕他,并且还恶语相向。
张作相没忍住,手上失了分寸,直接砍断了地主儿子的一只胳膊。
后来,为了躲避官府抓捕,他不远千里投靠了当时还是绿林好汉的张作霖。
知道他的事迹后,张作霖非常欣赏他这种“为兄弟两肋插刀”的精神。两人不仅同姓,且志趣相投,于是便结拜成兄弟。
之后,他们“招兵买马”,共同组建“保险队”,每天惩恶扬善,为老百姓伸冤。
随着部队壮大,保险队逐渐引起当地一些势力的嫉恨。久而久之,前往暗杀张作霖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为了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张作相便每日形影不离地跟着他,数次为他挡枪挡箭。
日复一日,张作霖便真将他当成了亲兄弟。可以说,在军队的所有人中,他只信得过张作相。
张作相对他也是忠心耿耿,从受清政府招安,到率部参加直奉大战,之后又为张作霖排除万难,扶持他坐上奉系首领的位置。
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有过二心,始终无怨无悔地跟随着自己这位结拜大哥。
一直到张作霖开始与日军合作,两人才产生分歧。
仁义的爱国将军
张作相十分痛恨日军,他深知日军对我国不怀好意,坚决反对张作霖与日军产生关系。
但张作霖却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凭我国当时的国力,根本不足以与日军对抗。
若是不与日军合作,恐怕只会加快日军侵略的脚步。
在之后的日子里,东北军虽然一直与日军常有来往,却从未与他们同流合污,做出背弃国家的事。
面对日军的一再引诱,他也坚持“寸土不让”。
张作相看出兄弟的意图后,也不再质疑他。
然而,张作霖的虚与委蛇却彻底惹怒日军。不久后,日军谋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就此身亡。
“东北王”一死,各方势力便立即蠢蠢欲动起来,不管是外部的日军,还是关内的国民政府,都开始不断给东北军施压。
甚至连奉军内部都出现了动荡,几个手握兵权的东北老将开始明争暗斗,夺位的手段也毫不留情。
但在士兵们之中,呼声最高的却是张作相。
有好事者劝说张作相上位,但他却坚定地拒绝了:“我兄长在世时,便将‘小六子’托付给我,我若是抢了他儿子的位置,那我成什么人了?”
随后,张作相凭一己之力压制住那些不安分的人,一举扶持张学良坐上了“大帅”的位置。
之后他像协助张作霖那样,一直守护在张学良身边,为他铲除异己,忠心地扶持着他。
然而,张学良还是太年轻,他从小养尊处优,实战经验又少,在军中的威望也没有父亲那么高。
因此,面对东北军进退维谷的困境,张学良决定易帜,接受南京政府的管辖。
“跟着红军军走”
他这个决定不可谓不对,在当时那种处境下,或许投靠老蒋是东北军最好的选择。
但张作相却依旧觉得可惜,那时距离老蒋破坏国共第一次合作,还没过去多久。
在张作相心中,老蒋就是一个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人。将这么一大份家业交给这样一个人,他实在不甘心。
但张学良心意已决,他也不再多劝,只是劝其多加小心,老蒋阴晴不定,小心他对东北不利。
张学良究竟听没听进去,谁也不知道。
只是自从易帜之后,张学良便对老蒋唯命是从,或许对于最看重“仁义”的东北军来说,这就是一种独属于男儿的忠诚与豪情。
后来,张学良奉老蒋之命,要调集军队入关,帮他打内战。临走前,张作相对他再三阻拦,若是军队都走了,日军很有可能趁虚而入。
张学良不听劝告,还是走了。
果不其然,之后日军见东北兵力空虚,随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原本在战斗开始前,张作相就已经命自己的儿子张廷枢到锦州驻防,时刻戒备日军的动向。
战斗开始后,张廷枢立即实行紧急动员,昼夜不休地前往大凌河沿岸赶筑工事,准备作战。
然而,就在紧要关头,他突然收到张学良发来的“不抵抗”命令,不许他对日军进行还击。
这道命令是张学良下的,但政策却是老蒋颁布的。老蒋怕东北军都去抗日,没人帮自己对付红军,于是便说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荒谬言论。
就这样,日军一夜踏遍东北,三省的国土就此沦陷。
家乡遭难,张作相又悲愤又羞愧,最终引咎辞职。
即使退出军界,但他还是不忘给自己一手带大的“小六子”真诚的劝慰和教诲。
他谆谆劝导张学良,让他早日带兵回东北,拯救自己的家乡,拯救父老乡亲。
张学良也悔恨万分,在经历了漫长的煎熬,以及士兵们殷切的期盼下,他最终决定逼蒋抗日。
后来,他联合杨虎城等一众爱国将领,策划了“西安事变”。
虽然最后老蒋被迫同意抗日,但他却彻底对张学良失去了信任,当即将他软禁了起来。
老蒋原本想请张作相出山,让他作为自己控制东北军的傀儡,却遭到了拒绝。
张作相已经见识到他的阴险手段,于是他当即找来儿子道:“跟着国民党是走不长远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跟着毛主席走!”
张廷枢也非常赞同父亲的意见:“到了眼下,我才知道,只有红军是真正为了抗日,我要去参加红军!”
随后,张作相秘密联系上周总理,并将儿子送到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对于东北军的到来,周总理表示鼓励和支持。
在总理的关怀下,张廷枢召集部队的东北老乡,拉起一支抗日队伍。
1937年,八路军成立后,张廷枢带着100多人以及大量精锐武器,从太原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
毛主席与朱老总热情地接见了他们。之后,张廷枢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司令员,率部驻扎在河北邢台。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一边发动群众,一边扩充军队,为河北抗战作出了显著贡献。
张作相虽然一直被老蒋监视着,但他也一直在暗中关注着儿子的动向。得知儿子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抗日英雄,他倍感欣慰。
但可惜的是,父子俩的身体都不太好,在1949年,他们因病相继去世。
张作相这一生虽然短暂却不失壮烈,他不仅为东北的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还为抗日作出了显著贡献。他们父子二人都是铁骨铮铮的爱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