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一个历经唐朝由盛转衰的诗人,他的诗歌既有盛唐时期的恢弘、大气,也有“安史之乱”后的凄惨和哀婉。

作为一个诗人杜甫是幸运的,即使在他去世1251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在传颂研究他的诗作,但作为一个文人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都活在落魄和凄苦中。

想必谁也想不到这位“诗圣”,竟然也有骂人的时候。杜甫用来“损人”的一千古名句,现在竟然有人用来夸人了,而且还会让被夸的人很受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古代汉语在历经朝代更迭之后,都会多少发生一些变化,原来骂人的话也可能变成夸人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代久远,语义不同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在历经不同朝代的变迁后,在语义、语境上已经和现代汉语大为不同了。

比如“可怜”这个词,现在寓意身世凄苦,让人产生怜悯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可惜或数量稀少的含义,总而言之是一个容易让人情绪低沉的词语。

而在古代汉语或诗词中,可怜则有“可爱”的意思,例如,“可怜九月初三夜”、“小桃无赖已撩人”等,都形容一种因喜爱而喜悦的心情。

不过有的时候,诗人也会采用反讽的修辞手法,去讽刺某件事或某个人,这类诗词又被称作“讽喻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就曾因为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创作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所以他又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和李白的浪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实也和个人境遇有很大关系。

二、《赠花卿》明褒实贬

公元759年夏季,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年的时间了,饱受奔波流亡之苦的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几经辗转最后到达了成都。

并且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的城西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他在这里生活了大约7年的时间。后人将这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草房子,称为“杜甫草堂”或“浣花草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来到成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由于杜甫的诗名远播,所以他来到成都后,有很多喜欢他诗歌的“粉丝”,都纷纷摆放这座草堂,甚至还邀请他赴宴。

而《赠花卿》一诗作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已经在草堂中居住两年了,不过“安史之乱”给唐代造成的创伤却依然没有抚平。

当年,有很多各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以平定“安史之乱”而居功自傲,这其中花敬定就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由于经常自认为平叛有功,所以居功自傲,不仅僭用天子音乐和礼仪,甚至还放纵手下的兵卒大掠东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看到这种场景十分心痛,于是便作诗一首以示讽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成都的上空经常飘荡着优美的音乐,这些音乐轻轻地荡漾在锦江波上,由于乐曲宛转悠扬,所以一会升腾进白云一会又坠落于江面,给人一种仙乐飘飘的感觉。

这种美轮美奂的音乐,本应该是天上的神仙们听的仙乐,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严苛的礼乐制度

从商周时期开始礼乐制度就十分严苛,天子和臣子百姓所用的东西,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如果有人敢僭越,就会被处以极刑。

天子乘坐的车辇、穿着的衣服,吃的食物和听的音乐,都要和其他人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体现出天子的威仪。

《旧唐书》曾记载:“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按照唐代的“乐制”来看,花敬定已经违背了相关的法规,他的做法简直大逆不道。那么如果说杜甫借此讽刺花敬定还说得过去,为啥还说是脏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慎曾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饥之。”可见杜甫对花敬定的做法非常看不惯,但由于自己身份比较低微,所以只能用最后一句去反问花敬定,你算个什么东西,敢用天子的礼乐?说白了就是以一句诗文的形式,去反问或者说反讽花敬定。

结 语

常言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一个大活人呢?杜甫虽然一生深陷龃龉,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却并未失去风骨。

他虽然一生都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办法舒展自己的才华,但却用诗歌的形式让后人看到了他的才学和愤怒,虽然说文人不骂人,但文人骂起人来却不带脏字。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