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悼念叶嘉莹先生:百凶已过,诗词永存

叶嘉莹先生仙逝的消息传来,鲸歌全体同人深感悲痛。

四川人民出版社近年来共出版了三部与叶嘉莹先生相关的图书。分别是《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兴于微言:小词中的士人修养》和《叶嘉莹论苏轼词》。前两种都是鲸歌和活字文化共同推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想四年前的此时,鲸歌的小伙伴们正在为叶先生的个人传记《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而忙碌着。那时因为图书要配合纪录片上映,所以时间很紧急,印刷要求很高,我们和印制科的同事调用了六种内文纸进行试印,和营销部的同事为各个渠道定做了毛边版、签章版、海报版、明信片版等六七个版本,与书萌合作推出的一千册毛边版《掬水月在手》一天就订购一空。我们在文轩books高新店设立了专柜,在方所成都店举办了分享会,组织全社同事观看纪录片……

叶先生那时年事已高,早已少见生人,因此编室同事没有机会拜见。但我们在编书时拿到了更多书中和宣传时没用到的素材,通过她的书稿,她的纪录片,她的形象时刻如在眼前。先生百年从一事,以中国古典诗词传播为志业,这种精神和情怀也涵养了我们。何其有幸,鲸歌的小伙伴能与叶先生结缘,也算是为叶先生的事业点起了几支小小的火把。希望她的精神,她的风采,她的志业,能烛照更多的人。

下文是《掬水月在手:镜子的叶嘉莹》新书上市鲸歌所发的推文,有所删减。以此纪念叶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是陈传兴导演为叶嘉莹先生拍摄的《掬水月在手》传记电影的同名图书。影片仅有120分钟,但拍摄过程中却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素材以及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了解一代诗词大家,乃至百年中国、千年文脉难得的口述史料。

本书以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系统整编,多角度再现叶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因此,本书中所呈现的叶嘉莹,是纪录片镜头中的叶嘉莹,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他人为镜映射出的一个多面的叶嘉莹。

基于电影拍摄时丰富的影像素材和原本掌握的资料档案,本书中展示了百余张图片,作为文字叙述的视觉补充。其中包括手稿、信札、旧照、书影、剧照等,有不少是来自被访者的首次披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样章

书中专门设置两个二维码,扫码后可观看到影片中的精彩片段,还可仔细聆听玩味在电影中作为另一条隐晦叙述线的音乐《秋兴八首》。

本书是同名电影的衍生之作,更是叶先生一生言传身教的实录。以相比其他传记,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调动一切可用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力求以多元视角呈现出一位立体、丰盈、臻于至境的叶嘉莹先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师者叶嘉莹

老师这个职业,叶嘉莹一当就是七十几年。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就在北平的女中开始了教书生涯。1948年,叶嘉莹结婚,当年11月,在战乱中,她随先生撤退到了台湾。刚到台湾没有工作,天天要帮丈夫的姐姐照顾小孩,打理一日三餐。后来许世瑛先生介绍她到彰化女中教书,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从彰化女中开始,叶嘉莹先后辗转到了台南一所女子私立学校,台北女二中,然后是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直至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UBC,接着是回到祖国大陆,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执教。叶嘉莹以教师的身份,亲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叶嘉莹教书,喜欢“跑野马”,板书从左写到右,写不完又擦掉再写一遍,讲的内容天马行空,却又紧扣主题,不仅仅是讲诗词本身,更结合她的经历体会讲诗人的身世、心境。

叶嘉莹回忆她在彰化女中教书时,已经怀孕,产假只有一个月,刚好遇到暑假,所以她就没有休产假。此后这七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叶嘉莹就没怎么休息过,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讲台上。

当老师这七十多年,有过痛苦的回忆。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她独自一人带着女儿教书,三年见不到丈夫的面,对所有人的关心只能沉默以对,因为一旦说出自己因为“白色恐怖”坐过牢,她就会失去这份工作。后来丈夫出狱了,但是没有工作,上有年迈的老父,下有两个幼女,她同时在三所大学上课,打三份工,依然无法养活一大家子,因此她最终没有去美国的哈佛,而是到了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执教,最大的原因是这里可以解决老父亲的签证问题,薪水也高一些。但也意味着她要从头开始学习英语,并用英语去教中国古诗词。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叶嘉莹的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深深镌刻在聆听者心间。白先勇说,叶嘉莹是引导他进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人,他大学时宁愿逃别的课,也要去听叶老师的课。席慕蓉为了和叶嘉莹同行亲聆教导,花了几个月时间帮叶老寻找家乡故居,并陪同行程万里。诗人痖弦盛赞叶嘉莹弥合了古典诗人和现代诗人的裂痕,是“穿裙子的士”。温家宝总理亲笔致信叶嘉莹祝贺九十大寿。

讲授古典诗词,是叶嘉莹一生的志业,她用七十年的教育经历,为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呈现了最好的人生状态。

诗者叶嘉莹

叶嘉莹不仅以研究教授古典诗词为志业,而且从小写诗。

她的第一首诗是《秋蝶》: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十五岁目睹家国离乱,写出了《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十七岁那年母亲突然离世,她体会到“诗是从心里跑出来的”,写了《哭母诗》:

噩耗传来心乍惊,泪枯无语暗吞声。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后来又写了一首《咏怀》,中间有这样几句:

自母弃养去,忽忽春秋易。

出户如有遗,入户如有觅。

斜月照西窗,景物非畴昔……

考上辅仁大学师从顾随先生后,叶嘉莹开始规范的古典诗词学习与创作。顾先生很欣赏从小就写诗的叶嘉莹,时常写信、指点、修改、唱和、赠诗,鼓励叶嘉莹“强宗胜祖”,超越自己。并希望她广采博学,取径“蟹行文字”。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这是叶嘉莹十九岁时写的诗,九十多岁时,仍觉得这两句诗可以概括自己立身处世的理念,所以挂在迦陵学舍月亮门两边做对联。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到祖国大陆,非常兴奋和激动,写了一首很长的《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

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

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旧京,

遥看灯火动乡情。

长街多少经游地,

此日重回白发生……

接着是中年丧女,连写十首《哭女诗》:

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

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不管伤心忧愤还是喜悦欢乐,都有诗词相伴。好友刘秉松说,是古诗词救了叶嘉莹。不仅如此,叶嘉莹更是背负起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把一生献给了古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先生千古!

我们拥有同样的音频和心跳

扫二维码关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出版品牌

初审:王 雪

复审:王其进

终审:黄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