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叫做匡衡的小孩,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担起生活的重担,整日在田间地头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出意外,匡衡这辈子就应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匡衡没有就此认命,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想尽办法来读书。没钱买书就去借,甚至于给有钱人家打短工,用书作为报酬。

虽然有书了,但是白天匡衡要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晚上虽然有时间,但是家里太穷,没钱买油点灯,根本看不见书上的字。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便是在与隔壁家的墙上凿一个洞,借着隔壁家从洞里透过来的光亮,继续看书学习。
靠着这样一股刻苦努力的精神,匡衡最终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想必大部分朋友都听过,在我们小时候,时常会被老师或者大人们当作教育我们刻苦学习的典型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主人公匡衡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正如故事里所讲的那样,历史上的匡衡确实是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在当时乃是有名的大儒。尤其精通《诗经》,几乎是品读《诗经》的权威。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此外,匡衡还成功步入仕途,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当时的权贵。观其生涯经历,绝对的励志,堪称让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其实都是表面现象。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很励志,但这并不是匡衡成功的根本原因。

匡衡所处的时代是汉朝,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更没有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举荐为主,考试为辅。首先,你得需要有人推荐。其次,还得通过考试选拔,通过考试之后,才能被任命官职。

而举荐考察的范围很广,学问只能是依据之一,当时选拔人才更加看重这个人的德行。此外,这种制度因为其在选举上的主观性,需要被选拔人才有着较高的曝光度和名声,所以往往是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家族子弟会被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匡衡出身贫寒,虽然刻苦努力,但是却得不到系统的学习,更没有很好的上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