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湖南浏阳这块英雄土地上,涌现出了众多革命志士,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其中,浏阳第一任的县委书记潘心元就是其中的先驱者,他不仅参加过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重要战斗,还担任过红三军、浙南红十三军政委等关键职位,在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惜的是,1930年,潘心元却因叛徒出卖,被捕后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3年1月24日,潘心元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一个富户家庭,由于潘心元祖父、父亲两代单传,因此潘心元出生后也成为了全家的中心,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1910年,潘心元父亲病故,他被送去了琼瑞学校接受启蒙,由于开明的校风,潘心元从小受到爱国教育和革新思想熏陶,革命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1916年,年仅13岁的潘心元就响应孙中山的反袁号召,在浏阳县城参加同心会进行“反对袁世凯”的宣传。

1921年,他顺利考入长沙市岳云中学,与同乡一起创办“浏北新民社”,并出版《新民》社刊,在校园里宣传革命思想。

两年后的1923年,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20岁的潘心元正式入党,走上了救国的道路,并成为了浏阳革命的主力。

他先是协助夏明翰建立浏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顺利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后来,又组织召开中共浏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中共浏阳县委,并任书记一职。

1927年,他开始组织当地农民武装,和同志们一起拉起了浏阳工农义勇队。并率领近万名浏阳农民武装参加了围攻长沙的斗争。

随后他先后参加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做出自己的贡献,毫不含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他的活跃表现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和报复,潘心元被列为“浏阳十大暴徒”之首,让家人陷入了危险之中,老家的房屋被焚,家产没收,家人分成三路逃往他乡避难,尝尽颠沛流离之苦,直至潘心元牺牲后近10年,才得以团聚。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的优秀工作表现,从1930年开始,潘心元多次被委以重任,其任职履历堪称传奇。

1930年“二七会议”上,潘心元被选为红四、五、六军总前委常委,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委。

之后,红六军改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任军长,潘心元则出任代理政委。

再后来,由于浙南红十三军政委金贯真不幸被捕牺牲,十三军军长胡公冕请求派干部加强领导,于是,潘心元又被任命为红十三军政委。

如此重要的职位一个接一个,哪里有需要,潘心元就出现在哪里,发挥他的革命热情。只可惜,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时任浙南红十三军政委的潘心元,来到玉环县苔山岛开展群众革命工作之后,搭乘货轮前往温州参加会议,却因叛徒告密,暴露了行踪,被早早埋伏的国民党浙江保安四团水警队抓获,而后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潘心元牺牲之后,当地的渔民不顾生命危险,将潘心元的遗体运回。第二天,红十三军为他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许多当地群众自发前来为人民的英雄送行。青山肃立,松柏无言,战士们对空鸣枪,愤怒的枪声响彻空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心元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对妻子说过的那句话:“我的头是钢铸铁浇的,对革命是至死不移的。”

从潘心元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来看,假如没有叛徒的出卖,那他之后的成就或将不可限量。只可惜,他和他的好搭档,红三军军长黄公略一样,过早地离开了战斗的舞台,令人唏嘘。

1945年,潘心元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之后,他的名字也被一一载入《中国革命英名录》、《红军将领传》、《中国共产党名人大辞典》等史册,人民不敢相忘。

现在,潘心元烈士墓仍旧坐落于玉环县苔山岛大苔山的最高处,和大青岛海上游击根据地隔海相望。1997年的时候,此处被命名为玉环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命名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都有人自发前来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英雄。

而每年的正月十五,苔山村和附近的村民,也会以传统而朴素的方式,向烈士墓敬献纸灯。

斗转星移,潘心元逝去已近90载,但无论岁月如何流逝,都冲淡不了英雄的伟大功绩与革命精神,更冲淡不了人们对英雄深深的思念。

【追忆英雄好榜样,弘扬时代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