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过,曾经雄踞地球食物链顶端的恐龙,也曾卑微如蝼蚁,苟活于蛮荒世界的边缘?
而一场持续了百万年的倾盆大雨,这场雨洗刷了旧时代的霸主,也让它们登上了历史舞台。
01
恐龙的崛起
恐龙在中生代当了1.6亿年的老大,它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或体型庞大,威风凛凛;或身披羽翼,灵巧敏捷。
但恐龙的崛起也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在崛起之前它们曾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边缘角色,数量稀少,体型也相对较小。那么这些曾经不起眼的生物是怎么最终成为地球上的主宰的?
这其中既有恐龙自身独特的优势,也离不开地球环境变化的推波助澜。
卡尼期洪积事件对恐龙来说是一场生存大考验,当时的环境变化非常剧烈,洪水频发,这对恐龙的生存造成了巨大挑战。
许多恐龙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才能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存活下来。
02
火山爆发
约2.33亿年前,地球处于三叠纪末期,当时的超级大陆名为盘古,气候条件干燥酷热。
那时,恐龙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类群,在盘古大陆的边际地带挣扎求生。但一场灾难到来后,一切都改变了。
这场影响历史进程的灾难名曰卡尼期洪积事件,乃因现今加拿大西部兰格利亚地区一系列剧烈火山喷发所致。
持续了大约500万年的这一系列喷发,在卡尼期达到了顶峰,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火山活动而释放,导致全球变暖,平均温度上升了5至7摄氏度,从而改变了地球的气候格局。
温度的升高,带来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降雨量的急剧增加。
大气中水分含量的增加,导致了持续100-200万年的持续降雨,这场大雨给当时的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原本干旱的陆地变成了湿地和沼泽,植物种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茂盛的森林。
03
环境的剧烈变化
这种环境的剧变对当时的动物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食草动物,由于无法适应新的食物来源,纷纷走向灭绝。
食草动物消失了依赖它们为食的肉食动物也跟着没了,整个生态链,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崩溃。
不过在这场灾难中,恐龙却意外地活了下来,与其他食草动物不同,恐龙拥有更高的体型,能够吃到更高处的树叶。
恐龙的消化能力很强,能轻松处理高纤维的植物,这些优势让恐龙在食物匮乏的时期,仍然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
卡尼期洪积事件虽然是一场灾难,却也为恐龙的崛起创造了机遇,竞争对手的大批消失,给恐龙留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在恐龙称霸地球之前,三叠纪的世界曾是一个血腥的战场,伪鳄类是其中的霸主。这些生物不仅与早期的恐龙争夺生存空间,而且它们当中不乏凶残的猎食者。
伪鳄类不仅在陆地上占据优势,部分物种还擅长水中生涯,展现出了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尽管伪鳄类和恐龙有着共同的祖先,但进入三叠纪后,这两个分支开始各自沿着独立的进化道路前进。
伪鳄类在三叠纪早期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占据了陆地和水域的各个生态位,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体型。
有些伪鳄类是凶猛的掠食者,例如劳氏鳄,它们体长可达10米,拥有锋利的牙齿,能够捕食大型猎物;有些伪鳄类则是温顺的植食者,例如恩吐龙,它们身披厚厚的鳞甲,能够抵御掠食者的攻击。
在水域之中,植龙堪称当之无愧的霸主。其体型硕大,身长可达 10 米,模样与现今的鳄鱼颇为相似。
植龙的牙齿非常锋利,是水里的顶级捕食者,它们通常躲在水里,只把鼻孔露出来呼吸,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
相比之下恐龙在三叠纪早期显得相对弱小,它们的体型普遍较小,例如始盗龙体长只有1米左右,南十字龙体长约2米。
在数量上恐龙也远不及伪鳄类,在东格陵兰的詹姆逊岛,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伪鳄类化石,但恐龙化石却很少见。
这表明在三叠纪早期,恐龙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远不及伪鳄类。
它们只能在伪鳄类不愿涉足的边缘地区生存,过着低调而谨慎的生活。
但这场环境巨变,成为了恐龙和伪鳄类命运的分水岭。
04
竞争对手的退出
伪鳄类这个曾经的霸主,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它们体型很大,行动也比较慢,这成了它们的致命弱点。
在洪水和泥石流面前,它们显得笨拙而无力,难以逃脱,酸雨的侵蚀,也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相比之下恐龙展现了更强的适应力,它们体型较小,行动更加灵活,能够更有效地躲避洪水和泥石流。
另外恐龙具备更为高效的呼吸系统,正因如此,即便在氧气含量偏低且潮湿的环境里,它们依旧能够保持活跃的状态。
意大利的科学家发现的足迹化石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雨季来临之前,伪鳄类的足迹占据了80%,而恐龙的足迹只占20%。
大雨过后,恐龙的足迹几乎覆盖了90%的地区,这表明在雨季期间恐龙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伪鳄类的数量则急剧下降。
参考来源:
大科技杂志社 下雨天成就恐龙霸主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