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不断取得胜利。
美方在1951年时,也流露出停战谈判的意图。
并且,在我国东南方向上,
推测中的蒋军和美军大规模登陆作战也没有出现。
1952年秋季,我国东南区域进入积极防御阶段,
也就是从诱敌深入,在内地歼灭敌人的战略,
转为主动收复沿海岛屿的积极态势。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调整原来防空部队只以防护大城市为主的布局。
而是需要尽量全面地掌握作战区域的海空情况。
广东省汕头地区的靖海雷达站,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
在建立雷达站的过程中,
充分显示了我军民一体的强大优势。
仅用五天时间,
在三万群众的努力之下,
惠来县靖海镇后表山上的雷达阵地,
以及通往阵地的一条三公里的路,就修建完毕。
1952年4月27日,
刚组建不久的雷达兵361营2连,
从广州出发。
为了保密,
2连一百名官兵拂晓动身,
通过了15个县市,
400多公里的路程,
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到达了预定的驻地。
这个雷达站,
根据上级指示,要完成对台,菲律宾,港这一三角区域,
大约350公里范围内的海天目标的监控。
二连官兵装备的是两部美制SCR-270型机动长波对空预警雷达。
这种型号的雷达,是我军在打过长江解放南京时,
在飞机场缴获的。
该雷达性能优越。
曾经在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时候,准确侦知日军飞机。
也曾在美军攻克瓜达尔卡纳尔岛时立过功勋。
可在125公里距离发现单架敌机,
可在240公里距离发现机群。
缺点是无法判断飞机高度,这是为了增加探测距离付出的代价。
虽然此时麦克阿瑟已经不再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
他曾认真研究的与台方一起在我东南沿海大规模登陆的作战计划也成了泡影。
但是,美军飞机对我东南沿海的骚扰侦察,以及蒋军飞机对我东南沿海的轰炸却一直没有停止。
靖海这个新增加的雷达站,很快也被敌人侦知。
靖海雷达站的考验,很快就到来了。
1952年6月27日,
一架敌人的轰炸机从东北方向进入雷达站上空。
敌机非常猖狂,
竟然以500米的高度在雷达站上空低空盘旋,
拍照侦查。
当时雷达2连装备有两挺苏制德什卡43型高射机枪,
口径12.7毫米。
与美军F-86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炮口径一致。
但是,当时2连没判明敌机的意图,
为了确保安全,做出了疏散人员,观察敌机意图,伺机而动的选择。
但是,敌人显然对这次的侦查结果不满意。
7月中旬,一艘不明国籍的军舰入侵我领海。
意图明显,就是冲着靖海雷达站来的。
该舰在靖海雷达站以南一公里的海面上,
以低速巡航。
到了晚间,甚至向我雷达阵地发射了两颗照明弹。
2连判断敌人有可能派遣登陆艇,
对我雷达站实施袭扰作战。
官兵们立刻进入战斗位置,
两挺高射机枪也做好了平射的准备。
德什卡对空有效射程是1600米,
平射的射程要长一些,最远可以打到2500米。
但是,敌舰在放出照明弹之后,
却没有采取任何动作,
直到第二天早晨六点,
竟然就这么走了。
经过这两次敌人的袭扰侦查,
2连官兵深感雷达站防御力量的薄弱。
经申请汇报。
361营又给雷达站增援了一个班的警卫力量。
这些战士们都是解放战争出来的,
富有战斗经验的老战士。
另外,在原有一个高射机枪班的基础上,
中南防空军司令部又从汕头高炮团给2连调来了,
装备有五挺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的两个班的战士。
最终,合并为警卫高射机枪排。
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1952年9月初的一天早晨,
雷达兵们发现有一个机群正在高速向雷达站飞来!
有敌情!
高射机枪排的战士们马上进入各自阵地。
很快,四架F-84战斗轰炸机从东北方向向雷达站飞来。
是美军的飞机!
这种飞机是我们在朝鲜战场上的老对手了。
战争初期,就是这些F-84用炸弹,凝固汽油弹,火箭等机载武器,
对朝鲜北部进行了猛烈的轰炸。
导致我军后勤供应线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1951年1月21日,
空军28大队的李汉大队长率领六架米格-15,
将20架F-84的其中一架击伤。
终止了美军在朝鲜北部的绝对空中优势。
但是,在东南空域,
我军虽然在1952年也配属了一部分空军,
还是不足以形成有效地遏制。
所以这四架侵入我东南领空的F-84战斗轰炸机,
肆无忌惮地在距雷达站1000米左右的距离,
突然转向,猛扑向雷达站,
俯冲,扫射!
七挺高射机枪受命开火拦截,
但是由于仓促应战,
经验不足,
虽然打出了200多发子弹,
却没有击中敌机。
反而是我们的其中一架雷达被F-84的12.7毫米航炮击中反射网,
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这次失败,让全连上下官兵的士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伟人说过: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失败了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好好总结经验教训,
为必将到来的更大的考验做好准备。
全连官兵立刻掀起了对这次失利的总结活动中。
虽然德什卡高射机枪有优秀的对空瞄准具,
但是,战士们对提前量的把握还不是那么准,
这导致射击的精度很差。
其次,由于靖海雷达站靠海很近,
高射机枪排的战士们没有对机枪做出对应的养护,
结果在实战中,
竟然有三挺高射机枪出现故障,卡住了。
第三,
指挥员同志也做了自我检讨,
过早地下达了开火命令,
结果暴露了高射机枪的阵地位置,
导致敌机有效地避开了高射机枪的火力。
毕竟,12.7毫米的子弹,
如果不形成密集的火力网,
是不太容易对飞机造成致命伤害的。
志愿军空四师李永泰大队长驾驶的米格-15,
曾经先后遭受到12架美军F-86战斗机围攻,
被敌机的12.7毫米航炮打中了三十余发子弹,
仍然摇摇晃晃地安全返回机场。
可见火力网和开火的时机的选择对击中飞机有多么的重要。
不过,靖海雷达站的此次战斗,
虽然没有击中敌机,
却也让敌人老实了许多。
从那以后,敌机再也没有敢于进入雷达站的上空,
甚至只飞到高射机枪射程之外,
进行盘旋拍照侦察之后就飞走了。
不过,这也给2连的战士们观察敌机的飞行特点,
以及其侦察袭扰规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只要是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很快实战的机会就来了。
而且,给美军造成了做梦都难以想象到的损失。
1953年1月18日,
正好是个星期天,天气晴好,阳光普照。
部分不值班的战士,正在享受这难得的闲暇。
中午十二点,
雷达操作员报告,
东南方向有一架大型飞机正向我飞来。
但是在距我100公里处,
却突然在雷达屏幕上消失了!
指挥室的总值班员敏感地意识到,
这很可能是敌人的飞机利用低空飞行,
躲避我雷达搜索。
他马上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首先是雷达兵,
降低雷达搜索高度,密切注意西南方向的空域。
同时,命令高射机枪排进入战斗位置,
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
另外,通知沿海观察哨,
注意监控阵地以南方向和南澳岛,汕头空域有无敌人飞机入侵。
敌机的速度很快,
没过几分钟,远处就传来敌机的轰鸣声。
并且已经可以目测到是一架涂装了海军蓝色的大型战机,
正向我军雷达的阵地飞来!
“一级战斗准备!”警铃拉响。
战士们各就各位,
紧张有序地等待敌机来袭。
“跟踪敌机,听从命令!”
12时15分,虽然已经可以非常清晰地观测到敌机了。
但是指战员们并没有像上次一样急着开火。
迅速按战前安排,
两个高射机枪阵地统一受指导员张赵同志指挥。
避免造成各自为战,形不成有效火力网的不利局面出现。
来袭的,是美军的P2V-5型“海王星”巡逻机。
别看这家伙比战斗机个头要大不少,
但是速度并不慢,最高可达到539千米/小时。
只见这架美军飞机飞到雷达站东北角的时候,
突然转向,
猛扑向雷达站上空。
指导员张赵判断其高度在500米以上,
从飞行方向看,
是打算从两个雷达阵地之间穿过,
应该没有攻击雷达的意图。
所以指导员张赵冷静地向高射机枪排的战士们下达了注意隐蔽,
观察敌机动向,听从口令再开火的命令。
别看海王星是巡逻机,在机身的前后各装了一架20毫米的机炮。
还是杀伤力挺强的。
那架飞机掠过雷达阵地后,
飞到了阵地的正南方,
又向东南方向飞去,
看似要脱离?
也许是美国大兵认为今天是周日,
我们的阵地防御可能有松懈,
也许是刚才的一掠而过给了他们足够的勇气。
美军机突然来了个急转弯,
向我军2号雷达飞去。
并且把高度降到了300米。
他很快就会为了这个疏忽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有的高射机枪都瞄准了这架海王星。
当他飞到距离我阵地400米时,
指导员张赵果断下令:“瞄准目标,开火!”
七挺德什卡43型高射机枪一起喷射出愤怒的火蛇,
织成了一个稠密的火力网。
海王星中弹了!
战斗示意图
从海王星驾驶舱后侧开始,
左侧的机身,机翼,引擎,水平尾翼,垂直尾翼,
依次中弹多发。
左侧的机身甚至被子弹撕开了一个篮球大小的洞,冒出了滚滚的浓烟,
机舱内部的人顿时慌乱起来,
而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受伤,
更让飞机难以操控。
机尾的机炮手本来还有还击的机会,
但是因为是他首先发现的我高射机枪阵地的火力,
尖叫着提醒机长无果后,
再加上机身本身的颠簸,机舱内滚滚的黑烟,
手足无措之下,只好放弃了反击。
海王星赶紧转向大海的方向,
拖着滚滚的浓烟,脱离了我火控范围。
这次战斗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
同样是用了200多发12.7毫米的子弹,
确实比上次的战果要好很多。
虽然也有海王星比F-84飞机要“笨”一点的因素存在,
但仍不可忽视我指战员指挥得当,战术对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那架海王星,
歪七扭八地逃离了我火控范围之后,
一头栽到了大海里。
强劲的海风掀起一个又一个浪头,
海王星很快就沉没了。
幸好机上的13名成员及时地爬出了机舱,
还弄下来一艘小救生筏。
真的是太小了,
只够两名伤员躺在救生筏上。
其余人只好抓住救生筏周边那一圈绳子,
在海里载沉载浮。
但是,当天的风浪实在是太大了,
海水的温度又低。
很快,两名机组成员因为体力不支,
松开了绳子,被风浪吹走了。
剩下的漂在海里的九个人,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冲走的。
他们寄希望于在飞机坠毁前发出的求救信号。
能有人在他们冻死,或者淹死之前能够来救他们。
很幸运,美军在菲律宾马尼拉湾的水上飞机基地收到了他们的求救信号。
基地指派当时在马尼拉湾上空执行任务的一架马丁“PBM-5G”水手型水上飞机赶去救援。
示意图,非现场
驾驶这架飞机的是经验丰富的约翰·乌吉克中尉,
但是当他飞到海王星坠毁的海域时,也不禁头疼起来,
海浪实在是太大了,
无论是降落,还是搜救,还是最后的起飞,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但是,这么大的风浪,这么低的温度,对海上的那些人来说,更危险。
他决定不再呼叫船只来救援,
而是选择强行降落,
这个决定,让他们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降落之后,他们只能冒着风浪,
慢慢的靠近海里的机组成员们。
好不容易靠近后,
他们甩出了救生缆,
一个一个把幸存的这十一位机组成员拉到机舱里。
幸存的机组成员已经在海里泡了五个多小时了,
救援人员赶紧给他们裹上毛毯,以恢复体温。
得知有两人被海浪带走,
机组人员又花了三十分钟,
小心翼翼靠近海岸搜寻,
可惜,没有找到。
这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
风更急,浪更高,
再搜寻下去,
很可能起飞就困难了。
他们只好放弃了继续寻找那两个失踪的机组成员。
调整机头,在颠簸的海面上准备起飞。
为了增加起飞时的推力,
乌吉克中尉考虑再三,终于还是启动了火箭助推器。
这个决定,很快让他再次后悔了。
加速,拉起机头!
就在这一瞬间,飞机右侧的引擎竟然突然熄火了!
飞机猛地向右一沉,
祸不单行,
一个几米高的大浪忽然迎头拍在了飞机上。
飞机就像一个被熊掌拍中的玩具一样,
机头猛地后仰,
向右栽入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并迅速解体!
大海仿佛也在惩罚这些侵略者,
释放出了强大的威力。
四名被救人员和五名救援人员当场死亡。
幸存的人七手八脚爬上两个救生筏,
在呼啸的海风中挤在一起瑟瑟发抖。
好在,很快就有两架P2V巡逻机赶来,
各向他们抛下了一个救生筏,
好让他们不必因为在原来的救生筏上因为成员过多而再次坠海。
鉴于当时海面的情况,
再派水上飞机救援已经不是个好主意了。
幸存者们只好苦苦等待救援船只的到来。
美军弗莱彻级驱逐舰“哈尔西·鲍威尔”号,终于姗姗来迟。
但是,救援的难度仍然很大。
风高浪急不说,幸存者们失事的地点靠海岸线太近了。
弗莱彻级驱逐舰又是个大个头,
海岸附近的礁石会要了他的命。
于是,随后赶来的PBM水上飞机不断在驱逐舰两侧施放照明弹。
以利于他避开礁石和有更好的视线搜寻幸存者。
这个举动却让幸存者们首先发现了驱逐舰的存在。
他们激动坏了,连续的发射信号弹只是自己的方位。
天可怜见,终于有一发信号弹被鲍威尔号发现,
驱逐舰立刻转向,
朝幸存者们慢慢地靠过去。
但是,终究是风浪太大了,
驱逐舰也不敢靠救生筏太近。
里的远远地,
驱逐舰派出两名水性比较好的船员,
把救生缆系在身上,向救生筏游过去。
好事多磨,
虽然两位船员拼命在大风大浪中靠近了救生筏。
把救生缆系到了救生筏的绳子上。
可是巨大的风浪,
仍然两次把绷得紧紧的救生缆扯断。
第三次,驱逐舰上的船员终于把救生筏拽到了船舷旁。
然后一个一个想方设法把幸存者们拉上了驱逐舰甲板。
然而,这只是开始,这个救生筏上只有七位幸存者。
乌吉克中尉所在的那个救生筏,
竟然漂到了距离南澳岛只有180米的地方。
这片海域的水深只有不到十米,
而驱逐舰的吃水只有五米左右,
非常的危险,更别提还有那些似乎无处不在的暗礁呢。
幸好驱逐舰没有放弃他们,
小心翼翼地绕过了礁石。
最终,在海王星被我高射机枪阵地击落11个多小时后,
最后一批幸存者终于获救。
最终统计,有七名海王星机组人员,三名救援机组人员,合计十人获救。
靖海雷达站发生的战斗,
是年轻的雷达兵快速成长的见证。
雷达兵是个年轻的兵种,
正式成军于1950年四月份。
虽然,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了许多雷达设备。
但是在1950年二月六日敌机对上海的大轰炸时,
我们的雷达兵甚至连雷达的回波都调不出来。
而这次靖海雷达站的战斗,
不仅首创雷达部队击落一架敌侦察机的战绩,
还让敌人搭上了一架海上飞机。
年轻的雷达兵焕发出了强大的战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