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罗
前段时间,我在日本电商网站上偶然看到了一套《棋魂》的周边制品——BOX围棋棋子套装,部分棋子上印有漫画角色的头像,还有配套的十九路棋盘。从卖家的配图来看,虽然已经是2003年的旧东西了,成色依然不错,比起真正的围棋子来说,价格也不算太贵。我觉得,作为周边来说,这套棋子确实又符合原作、又有纪念意义。不过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没有下单。
作为收藏品十分不错
我是正经地学过几年围棋、定过段的,那已经是非常非常久远的事情了。从10岁左右开始,我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风雨无阻地每天去一家围棋道场训练。起初我和其他学生们一样,每周固定去上两三次,后来变成每天都去,周六、周日也一直泡在那里。
在我半途而废的诸多爱好里,围棋属于相对来说坚持得比较久的一项。至少在那几年,我确实把全部心思都花费在了这一件事上。我最开始长时间用电脑,也是借用当时老师的电脑,在弈城网站上和其他人下棋。虽然到后来,由于一些家里的变故,我慢慢放弃了这项爱好。
坦白说,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很多感受依然温情和清晰。有趣的自然是下棋,即使在外人看来相对枯燥一些的事儿,比如做死活题、记谱复盘、打定式,也让人感到安定。我和朋友们的关系非常简单,一切都围绕着棋子发生,有时候在道场泡到太晚,老师们还会煮小火锅喊大家一起来吃。我的第一副棋子是老师送我的,很漂亮的云子。平时学校的课堂作业,我也都带到道场去做,对那里几乎有种“第二个家”的感受。
那时候我开始看《棋魂》,买的漫画是切页的盗版,但依然心醉神迷,还积攒了半个书架的名家棋谱,虽然也不太看得懂。我参加过一些比赛,取得的成绩还算不错,后来有一天,老师忽然问我,要不要考虑走职业棋手的道路。原话我记不清了,意思大概是:虽然你的年纪有点大了,但还算有天赋,如果五六岁就开始学围棋就更好,不过现在也来得及。
然而,我却从来没想过这件事,或者说,我从来没有真的把“下棋”纳入未来的规划。当时年纪很小,对未知总会感到恐惧,现在回头去看,我觉得自己可能在当时已经隐隐约约意识到,老师的判断是错的,我在围棋上并没有什么天赋,家人也不会支持我做这些。所以我会下意识地不愿意去正视这件事。
现在和人工智能下棋也很方便了
如今,重新说“天赋”这个词,人们的感受可能不太一样了,人工智能就像一种危险品,悬在所有棋手的上方;但在当时,天赋就是很明确的判断标准。对于我来说,它指的是比我年纪更小的另一个男生——我们在差不多的时间定段,在外人看来,棋力也一直僵持。离开那所道场之前,我最后一次升段是到了业余三段,他也一样。从平时的胜负来说,我们很多时候输赢对半,只差上一目半目。但从一些更微妙的东西,比如“棋风”、老师复盘时随口的点评等等来看,我经常感到一种沮丧。
这种沮丧是在心智慢慢成熟后日益明显的。其实,在更小的时候,我反而不会想那么多。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最开始的时候,只是茫然地去做而已,这种茫然可以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并带给你很多实际的快乐,但当你开始想到更多东西、想要目标明确地更进一步的时候,再平心静气地做下去,就变得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