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陕西咸阳机场附近施工,发现了一座古墓。
施工人员上报文物局后,专家立马前来勘探。这是一座战国晚期的秦朝古墓,古墓规模不大,出土的文物也有限,最后专家断定这座古墓应该是一座陪葬墓。
这座古墓中核心出土的文物有: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锺及一件漆器件。
三件文物相比,比较有价值的应当是青铜鼎。出土的青铜鼎,高20公分,腹径24.5公分,不是很大,制作的却很精致。
正当考古专家宣布工作结束时,一工作人员移动青铜鼎时发现里边有液体晃动。大家都以为是雨水,并未在意。
当青铜鼎被带回研究院进行研究时,专家打开盖子,这才发现鼎中液体并不是雨水。
鼎中液体呈浑浊状,没有异味,起初专家以为是酒。因为在很多古墓出土的容器中多半装的都是酒。用酒陪葬,也比较符合祭祀逻辑。
但当工作人员搅动液体时,发现里边有异物,打捞起来仔细观察后,原来是动物的骨头。很明显,鼎中的液体应当是骨头汤。
工作人员将骨头都打捞出来,组合之后发现原来是一只未成年的小狗尸骨。有17条肋骨,13块脊椎骨,还有7块大骨头。
其实,我国食用狗肉的历史由来已久,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只是那时仅供天子和贵族食用,普通百姓没有资格。
到了春秋战国,狗肉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之家;秦汉时期,食用狗肉达到鼎盛,那时候人们更喜欢食用十个月左右的未成年小狗。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肉质更加鲜美的羊肉,那时起北方地区不再流行吃狗肉;南方相对潮湿,人们为了驱寒,南方仍继续食用狗肉。
话说,当工作人员知道鼎中是狗肉汤时,有个工作人员提议想尝一尝味道,立即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
毕竟这汤已是2000多年的东西了,其中有没有含有有害的微生物,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要说到品尝墓葬中的“不明液体”,历史上还真有一人,他叫冯永谦。
那是1974年,考古团队在沈阳叶茂台的一座辽代墓葬中,出土了两个白瓷注壶,里边装满了美酒。
因秦汉时期主要的装酒容器是青铜器,所以最后的液体都变成了绿色状;而辽代出土的酒,是用白瓷瓶装的,由此打开之后,液体还是很清澈,淡黄中带着微红,浓香四溢。
当时考古学家冯永谦先生,看着美味的液体,不由自主地品尝了一口。
据说味道很一般,估计也没尝出酒的味道,毕竟已经近一千年的酒了,况且古时候的酒的度数很低,口感也很差,与现在的酒根本没法比。
除了肉汤和酒,我国考古发现的“美食”绝不至此,还有很多。
最古老的当属4000年前“喇家遗址”中的面条。虽然面条已经只剩薄如蝉翼的外表皮,但也标志着我国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食用面条的习俗了。
还有,在一座西周的古墓中,考古发掘出了一筐鸡蛋。当时专家还准备提取一下鸡蛋中的DNA,最知道那些鸡蛋竟然是煮熟的,令人啼笑皆非。
还有,在青铜器中发现了2000年前的牛肉干;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一座唐代墓中,出土了饺子,与如今的饺子非常相似。
还有,在宁夏中卫汉墓中出土了三根烤串,签子上的肉都还尚在;在荆州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十几条鲫鱼干,虽然表面被碳化成黑色,但外形保持完好,连鱼鳞都还看得清。
这无不彰显着我国古人强大的“美食”文化,也有幸被我们发现,得以了解和探秘。
读者们,关于“古墓中的‘美食’文化”,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