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锦锋)近日,第31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举办。作为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动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杨凌农高会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盛会。本届农高会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农户前来参观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正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市场格局的重塑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智慧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图片来源:摄图网)
科学种田从梦想照进现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今,仅需一部手机,便能对上千亩耕地的生产设施进行管控;“一键操作”即可完成田地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让科学种田从梦想照进了现实,极大提升了农业作业精度和效率。
在杨凌农高会的展区内,一台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收割机引人注目。这些智能农机通过GPS导航和传感器技术,能够精准地完成各种作业任务。此外,智能温室系统、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农业设备,也展示了现代农业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以前种地,得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我们种地变得更有底气了。”一位来自陕西的农户表示。他所在的合作社已经采用了智能灌溉系统和无人机植保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农民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产方式。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这种科学种田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落地,“希望的田野”更智慧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文件,为智慧农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农业物联网、智能农机装备、农业遥感监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构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
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加大智慧农业的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区和智慧农场。这些示范区和农场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还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智慧农业人才的培训和支持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智慧农业人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迎接现实挑战,AI务必跟上
尽管智慧农业的发展正在大步前行,但是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例如,农业病虫害图像数据采集环境的复杂性、数据采集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农业环境感知技术的局限性等,都给智慧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病虫害监测方面,由于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和病虫害种类的多样性,传统的监测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及时地获取病虫害信息。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病虫害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则可以有效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然而,目前农业病虫害图像数据采集环境复杂多变,数据采集方法也多种多样,这给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农业环境感知方面,由于农田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往往难以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全面、准确感知。而利用物联网、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田环境感知,则可以有效提高感知的精度和范围。然而,目前农业环境感知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感知精度不够高、覆盖范围不够广等,这也给智慧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迎接这些现实挑战,未来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大模型等技术取得新的突破。通过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农业病虫害图像识别模型和农田环境感知模型,提高病虫害监测和农田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还需要加强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通过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通过加强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对智慧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中国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