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了日本碳纤维,中国根本造不出隐身战机!”眼见中国歼-20战机在全球排名中位居榜首,日本媒体再次发出酸溜溜的评论。
资料显示,歼-20战机的关键部分如主翼、机身和垂尾翼,都广泛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如此,C919大型客机、神舟16号载人飞船等的制造材料也都涉及到了碳纤维。
事关重大,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日本媒体所言,“中国的碳纤维完全依赖日产”呢?
01.被卡脖40年,日媒: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
不可否认,四十年前,即便我国动员全国资源,每年碳纤维的产量也仅能达到两吨,这对于每年需求量达到数万吨的中国市场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我国不得不依赖日产。
公开资料显示,碳纤维被誉为“材料之王”,其强度是普通钢材的7至9倍,而重量却仅为后者的四分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20世纪70年代,日、美最早开发出顶级碳纤维,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出口。由于碳纤维的制造难度与芯片相当,日、美长期对我国实施成品、设备和技术的“三重封锁”。
据了解,日本和美方占据了全球碳纤维市场近80%的份额,并且曾一度将碳纤维的门槛推高至每吨240万元,其门槛之高堪比黄金,因此碳纤维也被称为“黑色黄金”。
在那个时期,中国还无法大规模生产碳纤维,只能天价进口。更令人愤慨的是,我国还不得不接受日、美时不时提出的“赏赐式供应、通知式提价”的不合理要求,日媒甚至公然嘲讽称:“即使再给中国一百年,也造不出碳纤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落后往往意味着被动挨打,在手撕钢、高铁车轮和生物科技等多个尖端科技领域,情况也是如此。
此前,日媒掌握最薄的手撕钢制造技术,便经常对我国“限购”“抬价”;为了防止高铁车轮技术泄露,便如防贼一般防着国人,不允许参观工厂;而顶尖生科成果“赛悦龄”在进入国内京JD东等平台前,门槛一度高达百万,只流行欧美富豪圈。
国际顶刊《Cell》显示,“赛悦龄”类科技成果曾在实验中帮助老年鼠改善细胞状态,拉长近3成的生存周期。但彼时,国内数千万中高龄人群根本无力触达该类成果。
“贫穷落后就会受欺,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在过去几十年的科技发展道路上,我国经历了不少屈辱。
02.国产碳纤维全球领先,外媒:低估中国是犯错
“压迫之下必有反抗”,西方的傲慢只会激发我国打破垄断的决心。
2000年,“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再次出山,他表示:“造不出国产碳纤维影响了国防,我死不瞑目”。为攻克技术难关,80高龄的他亲自前往实验基地进行指导,并亲自筹集3000万元资金支持科研。
同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条碳纤维生产线成功投产,甚至造出了比老美水平更高的T1000高端碳纤维,成为世界第一。同时,碳纤维的进货门槛也应声下跌,大幅降低75%,业内估计:“每年至少能为国家节省50亿元的外汇支出”。西方垄断彻底破碎!
事实上,在多个领域,我国实力均已增长,并摆脱西方控制——
山西太钢集团独立研发的0.015毫米手撕钢,比世界最薄的手撕钢还要再薄0.005毫米;安徽马钢的高铁车轮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德国也不得不上门求货;在“赛悦龄”类生科领域,我国通过技术革新再次取得了主导权。
据悉,国内顶尖学术团队正陆续进入该领域,预计未来5至10年实现国产替代。日企察觉到市场的未来挑战,通过降低成本和加快迭代,将其门槛降至4位数。
据京JD东商智数据显示,“赛悦龄”80%的受众是45-65岁之间的中年男性,其评论区已有超过10000条反馈,常见如“感觉回到了大学时的体感”“很少起夜,睡眠、免疫力提振”。
同碳纤维一样,手撕钢、高铁车轮等从被“卡脖子”到被反超,中国人民正凭借自身意志,突破一个又一个被西方垄断的高端技术。
03.国产替代进行时,依赖日产已成过去式
据国内媒体报道,歼20战斗机采用了国产T7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使用比例达到了20%。同样,备受瞩目的C919大型客机,也实现了12%的国产碳纤维使用率。
《全球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碳纤维的国产化率仅为10%,但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大幅提升至58.1%。这表明,日美等国家的成果正逐渐被国产所取代,国产替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人们逐渐意识到,曾经所说的“低估中国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