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时光流转,今日立冬已至。此节气乃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亦为冬季之始。2024年立冬交节于公历11月7日06点19分49秒,辰时初刻。正如古谚云:“立冬之日,寒气渐生”,自此寒凉愈重,昼夜温差增大,风凉气爽,且少雨干燥,正当调适饮食,谨守养生之道。
立冬来临,年长者尤应慎食过冷或辛辣之物,以护脾胃之安。冬气易耗津液,宜多食温润之品,滋养身心。古人有言:“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此时宜食温补,谨防受寒。饮食温和,进补有度,方能安然度冬,享天年之康。因此,老人们会提醒我们,今日是"立冬",无论多忙,都要提醒牢记:1不动、2要睡、3不洗、4不吃,平安入冬,老传统莫忘。建议了解,别因无知触了“霉头”。
今日,农历十月初七是“立冬”:
立冬,乃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冬季之始。斗柄指西北,黄经达225度,公历每年11月7至8日交节。古籍有言:“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生机渐收,万物闭藏,天地静穆。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正待春回大地之时,为万物复苏蓄积生机。
立冬既至,秋意未尽,寒风却已凛然。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冬,十月节。”秋末冬初,黄花犹带露,红叶满阶。初冬阳光和煦,岁月沉香,天地一片静美,蕴藏生机,以待春回之日。
古代,人们将立冬分为三物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寒气渐盛,江河初结薄冰。正所谓“秋冬之交,水凝为冰”,此时寒意渐深,天地渐入静默。
二候,地始冻,阴气更盛,大地结霜上冻,渐显冬日肃杀之态。古人云“地冻则藏,万物休养”,大地正为春日回暖蓄力。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时野雉匿迹,而水中大蛤肥硕。古人误谓雉化为蛤,乃冬时奇象,亦显万物冬藏之意。
立冬节气传统风俗:
立冬之节,古人重之,视若岁末盛事,迎冬贺冬之俗盛行。《礼记》有载:“立冬乃冬藏之始,礼之备也。”立冬日多食饺子、羊汤,以壮寒气;又有食鸡蛋、饴糖,进温补之味,以防冬寒入骨。古语道:“冬令滋补,来年大有。”俗世盛行煮面、食花生,寓意长寿安康。
此外,古时多有斗量储米之俗,备足粮储以待严冬。白居易言“迎冬兼送老,只仰酒盈尊”;范成大亦诗云:“衔杯乐圣千秋节,击鼓迎冬大有年。”寒冬将至,人间辞旧迎新,天地肃然,万物藏养之机。
今日,农历十月初七是“建日”:
今日11月7日立冬,按古代历法,明天为甲辰年、乙亥月、乙亥日,农历十月初七,在十二建除中是“建日”。
建日是“凶日”,有啥说法?
古有择吉口诀云:“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意指十二建除日分为“黑道凶日”与“黄道吉日”。其中“建、满、平、收、闭、破”为凶日,民间称之“黑道”,多宜避事。
“建日”乃黑道之首,意指开端。古人视此日具风险,气场强烈,恐有不顺之象,故多事宜避。俗语云:“建日不顺,少行大事”,此日不利启程、建造等诸事。
今逢农历十月初七,为“建日”凶日。民俗言“建日易损,宜慎行”,此日气象刚烈,宜谦慎收敛,择吉避凶,静待时机。
今日,农历十月初七是“重日”:
今日11月7日立冬,按古代历法,今日为甲辰年、乙亥月、乙亥日,农历十月初七,在传统风俗是“重日”。
今日乙亥日,又是重日。
古籍《天宝历》载:“重日者,阴阳混合于亥,阳起甲子顺行,阴起甲戌逆行,至巳、亥而同,故曰重日。”即巳、亥二日乃阴阳交汇之象,此时磁场混沌,气场波动。今日恰逢乙亥,又逢重日,正是古人眼中的忌日。
立冬遇重日,天地气息变化初起,阴阳未稳,万象潜藏。古语云:“立冬四不做,做了不顺心。”此言即告诫立冬慎行,天地相感,静守为宜,以待气场清明,顺势而行。
故,今日立冬,恰逢“凶日”,提醒中老年人,有空没空,牢记:1不动、2要睡、3不洗、4不吃,平安入冬,老传统莫忘!下面来看看老祖宗咋说,是否有道理!
1不动:不剧烈运动
立冬节气将至,气爽风凉,昼夜温差骤变,寒气渐侵。中老年人宜慎于剧烈运动,过量耗损反致体虚,古人云“动静相宜,劳逸结合”。故静态锻炼尤为合宜,可养身而不伤体。
冬晨天寒,宜待晨光乍露再行运动。晨雾易滋疾,阳光下方显益气驱寒。散步、太极、瑜伽等静态活动,既能调息,又防寒湿侵袭,养得一份安稳,亦保得一身和气。
情志亦须恬淡,少求多安,古人有言“神气内收,利于养藏”。立冬肃杀之气易使人触景而生感,抑郁随之。此时,适宜亲友相聚,欢娱解忧,振奋精神,固守内心之和。
故立冬之日,调身亦调心,内外共养,正所谓“冬藏精气,春归元阳”。保持温和静逸,于自然中循序而动,守得“天人合一”之境,乃冬养良方也。
2要睡:早睡早起
立冬气节,昼夜寒凉渐增,阴气渐显,阳气渐潜。中老年人宜顺时作息,养成“早睡晚起”之习,古人云“顺天应时,长生久视”。充足睡眠可助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方可避寒护身。
衣着则宜适度,不宜过厚,亦勿过薄。衣少耗阳,易感风寒;衣多则腠理开泄,寒邪侵入。故立冬应随气候加减衣物,居室温暖而不燥,以保体内和谐。
早睡晚起可增免疫,抵寒邪于体外。冬寒易诱疾病,惟静养方得安稳。中老年人尤须注意夜卧深睡,清晨渐起,“日出而作”方得安康,以守一方阳和。
此外,冬日清冷常扰情志,易生抑郁。早睡起则有助心境安宁,精力充沛,情随时变而不忧。静守心志,得宁静之境,于立冬内外共养,是中老年人之佳策。
3不洗:不频繁洗澡
立冬之日,古人常以香草沐浴,寓意洗去秋尘,迎接冬藏。《西湖游览志余》有记载此俗,虽有保洁之意,然冬寒料峭,水凉气冷,若洗澡过频,恐失正气。中老年人尤应谨守温养,不宜扰动阳气。
冬季天寒,空气干燥,频繁沐浴不仅损耗阳气,亦伤皮肤屏障。古书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意思是冬天万物闭藏,正气不宜轻泄。故此时洗澡须适度,以免寒气入侵。
立冬节气里,昼夜温差变大,中老年人宜隔日或两日一浴,沐浴水温须暖,避寒于未然。顺应四时以养身,静待春回,方得“长乐未央”之意。
4不吃:不吃辛辣之物
立冬时节,寒气渐浓,风凉气爽,昼夜温差加大。古人云:“立冬之日起,宜温补,忌辛辣”,中老年人更应当顺时而食,少食辛辣之物。辛辣虽可御寒,但易耗阴,伤肾精,非养生之宜。
冬属水,应肾,主藏精纳气。辛辣之味虽暖身,然易引阴虚火旺,若不慎食之,或致口干咽痛。医书有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日若失补益之道,来春则易感温病,养生之道当遵时序。
秋冬养阴,正宜温润厚重之品。立冬进补,需调和阴阳,益精蓄气,方可健体抗寒。医者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季正值脾胃强健,宜多摄温润之食,以养肾精,备来年之需。
故饮食需少咸而多苦,辅以温水以润燥,既固体气,又免干咳之患。如《四时调摄》所述,“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冬季之食养心护肾,乃为明智之举。
故,立冬后应该如何补冬呢?
立冬已至,寒意渐浓,昼夜温差愈大。此时气爽风凉,老话云“药补不如食补”,中老年人尤宜以食进补,少食生冷,多食温润之物。此节时令,宜顺时而补,适应自然寒暖之变。
补冬之法,以羊肉、牛肉为佳,皆温性之食,温阳御寒,滋养体气。另可多食果蔬,润肠通便,既补维生素,又助肠胃运化。古人谓“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正合此理,温补方养生。
粥汤温和,养脾胃以补气血。古籍有云“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此时熬粥,既补水分,亦温和养胃。中老年人于冬日适量进粥汤,既可保养脾胃,亦能调理全身气血。
民间尚有食饺、品甘蔗、涮羊肉之俗,皆为温养补冬之道。俗话曰“立冬补冬,补嘴空”,此时进补,不独可暖身,亦滋补肾精,顺时而行,养生固本,正当其时。
此外,闽地尚有“交冬”之俗,以山白芷、盐肤木等草根煮汤,再加鸡鸭或猪蹄同炖,既补肾健腰,又和胃生津,深得补冬之妙。
总结:今日十月初七是立冬,恰逢“重日”,无论多忙,再次提醒牢记:1不动、2要睡、3不洗、4不吃,别忘了告诉家人,老传统莫忘!您都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