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法与情"难两全,可城市管理为什么总在上演街头"鱼死网破"的对抗?
摊贩是维权扰乱秩序,还是执法不规范滥用职权,原本一场日常的管理,竟演变成了全民热议的社会话题。
事情源于一场寻常的街头执法。
据目击者称,城管人员准备没收一位卖鱼摊贩的经营工具时,双方发生推搡,随后两名城管倒地不起。
现场视频显示,不仅有人员持盾牌戒备,摊贩手中还握着一把菜刀与执法人员对峙,场面一度紧张。
"城管倒地"本该引发同情,却意外收获一片批评声。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种'碰瓷式'执法只会加深市民对城管队伍的反感。"更有人直指:"执法者动辄采取激进方式,只会激化矛盾。"
回顾近年来的城管执法争议事件,类似的冲突屡见不鲜。
去年杭州城管与煎饼摊主对峙引发围观,前年广州执法人员与水果摊贩发生肢体冲突,再往前数不胜数。
每一次事件后都有反思和建议,可为何类似情况仍在重复上演?
深究其因,问题症结在于执法理念与方式的偏差。
一些基层执法人员仍停留在"管理就是管束"的思维定式中,忽视了法理情的平衡。
当遇到不配合时,便采取强制手段,这种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往往事与愿违。
另一方面,小商贩们的生存困境也不容忽视。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街边经营往往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一味强制取缔,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有意思的是,不少城市已经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比如深圳的"错时经营"政策,允许摊贩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合法经营;武汉推出的"临时经营证"制度,为小商贩提供了合法身份。这些创新做法既保障了城市秩序,又照顾到了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
执法部门应当明白,真正的城市管理不是简单的取缔与驱赶,而是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比如:可以划定临时经营区域,建立摊贩准入制度;完善执法人员培训体系,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建立投诉反馈机制,及时化解矛盾隐患。
此外,执法者的形象塑造也至关重要。
近期某调查显示,超过60%的市民对城管印象欠佳,这个数字值得深思。执法权威不是靠强硬姿态树立的,而是通过规范、文明、专业的执法行为赢得的。
有网友说得好:"城管不是'城市管家',而应该是'城市服务者'。"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或许才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
只有摒弃对抗思维,建立互信机制,才能实现城市管理的良性互动。
对于成都这起事件,警方已介入调查。
但比起个案处理,更重要的是推动制度层面的改革。只有建立起既能维护城市秩序,又能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
面对街头这一幕,你觉得城市管理应该如何平衡法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