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骨文的发现与命名
1899 年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在药方中发现了一种名为 “龙骨” 的药,上面有富有规律的刻画符号。王懿荣精通金石,经过细心考证,确认这些骨头乃是商代占卜时所用的卜骨,其上刻划乃是文字,就此发现了甲骨文。
关于甲骨文的名称,过去学者对它的名称不统一。最初的收藏研究者以质料来命名,刘鹗因买到的龟版居多,称甲骨文为 “龟”;孙诒让称 “契文”,是按文字书写方法命名;罗振玉的书有按内容命名为《殷商贞卜文字考》,也有因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而命名为《殷墟书契》等。上世纪 20 年代初,陆懋德发表了一篇《甲骨文之发现及其价值》的文章,首次提出 “甲骨文” 一词,此后被郭沫若、王国维、董作宾等人陆续使用,才逐渐被学界接受成为通用的名称。
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自 1928 年开始的历时 80 多年的殷墟科学发掘。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王陵大墓、贵族平民墓葬、祭祀坑、手工业作坊多处,以及大批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奴隶社会形象。殷墟也由此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006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甲骨文的形成时间与特点
甲骨文形成于商朝,距今约 3600 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资料,也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从造字方法来看,甲骨文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其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象形字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如 “车” 字在甲骨文中左右对称,体现了制造车时对平衡性的考虑。会意字用两种以上物象表示一种现象,如用天上滴水表示雨,羊在圈里表示牢。形声字左形右声,如 “彭” 字,左边是鼓的形状,右边三撇表示声音,也基本对称。这种对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朴素阴阳观念,构成了此后中国文字结体的基本原则。
在结构特点方面,甲骨文的字形不太稳定,异体繁多,笔画纤细,图画性强。其形体结构体现 “六书” 的造字理据,能够简要记录语言。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事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且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还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 “六书” 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虽然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但总体来看,已是比较成熟的书写符号系统。
三、甲骨文记录的商代生活内容
(一)饮食与居住
商朝人在饮食方面可谓无肉不欢、嗜酒如命。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中,曾出土动物残肉、各类动物肢骨和肉汤,甲骨文中也频繁记载成百上千地杀牛杀羊祭祀神祖,而祭祀后的牛羊肉往往也成为人们的食物。此外,甲骨文还记载当时人们有饭后剔牙洁齿的习惯,这与他们吃肉有很大关系。商朝人的烹饪手法相当精妙,有燔、炙、炮、烙、蒸、煮、爆、烧、炖、烩、熬、脯、羹等多种方式。从这些字的偏旁可以看出,商朝人的吃法是以火热食,而且殷墟出土的许多器物底部都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商朝时酒精度数不高,相当于今天的啤酒、米酒。由于商朝人爱酒,粮食也有了贵贱之分,最常见的是黍和粟,但黍是酿酒原料,格外受奴隶主贵族待见,平民难以享用,社会上弥漫着 “贵黍贱粟” 之风。
在居住方面,商朝人的住宅既有宫墙文画、堂崇三尺的大型宫殿建筑,也有平地挖坑、修饰简略的穴居住房。殷商时期的建筑名目众多,有宫、宗、家、庭、寝、门、户等,“文室”“丽室” 等室名让人能想象房屋的华美。当时的排水技术已相当发达,1975 年白家坟西地出土了商代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 28 节,表面有细小的绳纹,可起到防滑作用。然而,殷商时期尊神重鬼气息浓郁,建造宫室殿堂通常要举行祭祀仪式,以达到镇宅安居的目的。考古人员曾在祭奠坑中发现装有婴儿骨骼的陶罐,商朝人认为,建房前杀死婴儿埋在地下有良好寓意,这种民风相当残暴血腥。除了婴儿,建房或造城所用的牺牲还包括牛、羊、犬等。
(二)战争与祭祀
商朝人遇到疑难困惑都去问鬼神,占卜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与祭祀往往交织在一起,且有不少残忍举动。殷墟博物馆有两件青铜甗装着蒸过的人头,可能是来自敌对国家的首领。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很有地位的敌国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慰祖先。甲骨卜辞中多见商王进行田猎的记载,这是由国家组织的、带有军事演习性质的大型捕猎行动,有捕获虎、犀等大型动物的记载。此外,商代遗址和墓葬中还曾经发现象、熊、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其中应有部分曾被食用。
祭祀中被杀的基本都是女人和孩子,每祭必杀人宰畜,动辄几十人,牛羊上百头。遇到特殊时日或事件,甚至增加十倍血肉。祭祀中使用的牺牲品还包括俘虏的奴隶,在祭祀后也会被分食。商朝的祭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极度敬畏和对生命的特殊理解,同时也是统治者巩固权力和威慑人民、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
(三)王子的生活
“子何人哉” 专题展通过对甲骨的全新展示,还原了商朝王子的生活场景。展览中六百多版甲骨上的两千多条占卜记录,问卜者都是被尊称为 “子” 的人,学者们初步判定这很可能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孩子。商王武丁对 “子” 进行赏赐,并观看 “子” 的舞蹈表演等活动。田猎是商王经常性的活动,“子” 也会跟随着商王武丁共同进行田猎,在田猎之前,他们还要进行占卜、祭祀,排兵布阵等一系列重要的准备工作。在 “子” 的占卜卜辞中,既有祭祀、田猎这些殷商王族的日常事项,也包括入学、乐舞、御马等个人生活的生动细节。商朝王子上学同样需要遵循学校的规范要求,不能无故旷课。三千多年前,在学校的 “子” 需要研习 “射御舞乐” 等当时贵族子弟必备的课程,通过占卜记录可以看到 “子” 在学习这些技艺和礼仪规范时的种种细节。
四、甲骨文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一)传承有序的连续性
殷墟甲骨文自 1899 年被发现至今,经历了多次挖掘,90 多年来的挖掘持续不断,为殷墟甲骨文的深入持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文字系统层面来看,世界上其他古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帕印章文字以及美洲的玛雅文字等,都先后中途毁灭成为死文字。唯独中国的汉字,从商代迄至明清,直到今天,一直没有中断,成为世界上唯一存活到今天并仍在广泛使用的古文字系统。殷墟甲骨文作为商朝时期的文字形式,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礼制风俗、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呈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图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滥觞和发轫。
(二)文明渊薮的创新性
一方面,殷墟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灵活多样,体现了先民从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造字过程大致分为 “依类象形” 的初文原创阶段和 “形声相益” 的滋生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造思路,后人可以体会先民造字时的多种意识,如特征区别意识、主次配合意识等。这些创造方法和创新意识在甲骨文的构形中都有所体现,成为后世创新活动的知识宝库和智慧源泉。另一方面,殷墟甲骨文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学和文字学,还涉及历史学、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催生了很多新方法、新成果,充分体现了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创新性。
(三)通用共享的统一性
汉字始终属于以形表意的文字系统,具有跨文化沟通的功能,有着能够沟通方言、跨民族使用的特征,成为不同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将全国各地、各民族团结为一家,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殷墟甲骨文中的文字大多遵循汉字的六书原则,体现了汉字构造的统一性。由于刻写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甲骨文通常呈现出方形或长方形的形态,笔画多为直线或曲线,整体风格古朴、粗犷又不失规整,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殷墟甲骨卜辞被称为商王室的档案库,其内容主要围绕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展开,数量丰富并且分布集中,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也体现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统一性。
(四)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殷墟甲骨文不仅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还涉及文化、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广泛的涵盖面体现了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全面记录和展示。甲骨文中的文字形态多样,既有象形、指事、会意等原始造字方法,也有形声、假借、转注等更为复杂的构字方式,反映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对不同文字形态的包容和吸收。在各方国部落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外来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文化魅力。
(五)崇尚和合的和平性
殷墟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商代的占卜活动,这些占卜活动往往与社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息息相关。通过占卜,商代人们试图预测未来、寻求指导,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殷墟甲骨文记录了诸如祭祀、农耕、狩猎、战争等不同方面的社会生活,虽然其中包含了战争等冲突性事件,但更多的是关于祭祀、农耕等和平性活动的记录。
五、甲骨文与商代人生活的关联
(一)政治方面
甲骨文在政治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商朝王室祭祀活动的丰富场景。祭祀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商王通过祭祀神灵,期望获得神灵的庇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甲骨文中大量的祭祀用语和仪式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商朝王室对宗教的高度重视以及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例如,甲骨文中出现了 “燎祭”“禘祭” 等多种祭祀方式,这些祭祀活动往往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据统计,有的大型祭祀活动甚至会动用数百头牛、羊等牲畜作为祭品。在祭祀过程中,商王会亲自率领王室成员和大臣们参与,以显示对神灵的虔诚。这种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使得商朝的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
(二)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甲骨文记载了商朝丰富的农业和商业活动,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作为商朝经济的基础,甲骨文中出现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文字,如 “禾”“黍”“稷” 等农作物名称,以及 “耕”“种”“收” 等农事活动描述。这表明商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人们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有着深入的认识。例如,甲骨文中有 “受年” 的记载,意思是祈求丰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高度关注。此外,商朝的商业也初步发展起来,甲骨文中有一些与商业相关的文字,如 “贾”“买”“卖” 等,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据研究,商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商品种类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例如,甲骨文中有 “贝朋” 的记载,“贝” 在当时是一种货币,“朋” 是货币单位,这表明商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货币体系。
(三)社会生活方面
甲骨文在社会生活方面揭示了商朝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相对安定的生活状态。甲骨文中有许多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文字,如 “家”“室”“床” 等家居用品名称,以及 “食”“衣”“行” 等日常生活需求描述。这些记录表明,商朝时期的人们已经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甲骨文中有 “衣裘” 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御寒的衣物。同时,商朝人的饮食也较为丰富,除了上文提到的肉类和酒类,还有各种谷物和蔬菜。此外,甲骨文中还有 “车行”“舟行” 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交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商朝人的娱乐活动也较为多样,如舞蹈、音乐等。甲骨文中有 “舞”“乐” 等文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
六、从甲骨文中读懂商代
(一)政治方面
甲骨文为我们展现了商代的行政官制和土地税制,呈现出当时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商王朝的君王自称为 “帝”,将儿子及功臣分封到都城之外的王畿地区,形成了由行政管理机构、军队系统及司法系统为主体的政权结构。行政机构主要有政务机关和宗教机关两大机构。政务机关的职官分为内服官和外服官,内服官在商朝政权中地位重要,外廷政务官中最高职级的是协助商王决策的 “相” 等高级官吏,内廷事务官则专为王室服务。主持祭祀占卜的太史寮下设有多名神职人员,他们对国家的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商朝的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公社制并行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税收主要来源于 “公田” 上的收获物和贵族自垦土地的产出。神权和王权的共存同治是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占卜在国家大事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方面
以黍、稻、禾、麦为主要作物的原始农业是殷代的经济基础。殷代农业发达,从甲骨文考察,主要农作物有黍、稻、禾、麦等,酿酒风气之盛也反映了农业的发达。殷代的农业环境貌似比后世更好,雨量较丰富,气候更为温暖。殷代的农作技术从 “耤” 字可看出,当时 “耒” 是最普通的农具,铸铜虽发达但未普遍用于制造农具。殷代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其耕作方式是耦耕。此外,甲骨文还记载了以缫丝、绩麻为主的纺织技术和以茅草、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宫室建筑,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经济活动。
(三)文化方面
从甲骨文献中可以发现,商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教育对象以贵族子弟为主,分为大学、右学、瞽宗三个层次,由商王朝直接掌管。贵族子弟要学习祖宗的宗教礼法、舞蹈、演奏、乐理、射术等,能文能武,课程内容多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随着殷商王朝的发展和贵族知识水平的提高,祭祀活动的规则也越来越复杂,祖甲创造的 “周祭” 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
(四)军事方面
从甲骨文看,商代的军事组织、作战方式、战争规模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商王武丁通过一次次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妇好作为著名的女战神,为武丁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 20 多个方国。甲骨文中有很多对战争的占卜记录,包括商王朝主动出击和方国部族入侵的情况。在众多战争卜辞中,有很多是对商王朝主动出击、讨伐方国的战争进行的占卜,贞问这次讨伐会不会受到保佑。商王朝与方国部族的战争,除了商王朝主动出击外,也有很多时候是方国部族入侵,卜辞中多有相关记录。
七、大众从甲骨文中的收获
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大众来说有着诸多收获。
首先,大众可以通过学习甲骨文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自信。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世系能和汉代文献基本对上,这说明商代大概率有史官和史书。仅靠口耳相传将一条信息准确地传递近千年,实在难以想象。这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明的传承力量,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我们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学习甲骨文可以加深大众对汉字本身的理解,激发探索汉字起源的兴趣。比如鼻子的 “鼻” 字,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写道 “自,鼻也”。在没有看到甲骨文前,只看小篆字形,大家或许对许慎的说法存疑。但在甲骨文中,“自” 不仅在字形上和鼻子十分相似,且卜辞里有商王 “疾自” 的占卜记录,“疾自” 意为鼻子生病了。这证实了许慎的说法。甲骨文里有 “自” 也有 “鼻”,“鼻” 同样由 “自” 和 “畀” 组成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和今天一致,这就是汉字传承的力量。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的魅力和智慧。
此外,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连接着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它历经 3000 年而不衰,见证了商朝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记录了商朝人的生活和信仰。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更多关于殷商时期的奥秘,会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被一点点揭开。大众可以通过参与甲骨文的学习和研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众从甲骨文中可以获得对历史的认识和自信,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激发探索汉字起源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走进甲骨文的世界,领略古老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