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在山西境内中条山地区,国民党与日军打了一场历时20天的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国民党以近两倍于日军的兵力,打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罕见的伤亡比。国民党以4.2万人阵亡的代价仅仅击毙673名日寇(日方统计资料)。连蒋介石都称之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战役背景
自1938年武汉战争结束后,日军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日双方战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日本方对华政策开始向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转变。日本逐渐开始以保住维护占领地为主要目标。
1940德意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大半个欧洲。日本方面深受法西斯“伙伴”鼓舞,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1940年底日本内阁作出决议,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驻华日军经过分析战场局势,决定对华北西南中条山地区驻军进行清剿。
轴心国集团
地理位置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9年重新划分战区后,中条山被划归为卫立煌的第一战区。卫立煌在中条山时,将中条山建设成了有力的抗战基地,1938年至1941年初的四年中日军的八次进攻都惨败收场。卫立煌曾自豪地把中条山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战役部署
1941年上半年日本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从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配属华北方面军,总兵力10万余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担任指挥。为了配合中条山的进攻,日军组织63个大队进行策应。以达到给中条山进攻创造有利之态势。
1941年4月中旬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回重庆述职后被软禁在四川峨眉山。参谋总长何应钦接管中条山的防务。
国军主力7个军进行了相应配置:第9军裴昌会部在豫北重镇济源;第43军赵世铃部在山西南端之垣曲;第17军高桂滋部在绛县地区;第3军唐淮源部、第80军孔令恂部在闻喜、夏县地区,冯钦哉部第98军武士敏部在董封镇一带,第15军武庭麟部在高平地区。另以4个军配置于太行、太岳地区,作为策应,总兵力约18万人。
战役经过
1941年5月7日,日军倾巢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
东线:日军约25000余人,在伪军的配合下,进攻第9军裴昌所部
西线:日军约25000余人,进攻国民党守军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
北线:日军30000余人,日军进攻分割中国守军曾万钟第5、刘茂恩第14两个集团军。
东北线:日军约1万余人,进攻国民党14集团军司令部、武士敏第98军,以及第15军、第93军等部。
5月8日国军放弃济源、孟县、垣曲县城、中条山北泗交村被日军占领
5月9日日军攻占五福涧,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和副师长梁希贤殉国
5月10日封门口陷。日军的内层包围圈完全形成,中条山守军黄河沿线的补给线和退路全被截断。
5月11日日军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
5月12日日军包围尖山,唐淮源三次突围失败后自杀殉国。
5月13日12师被日军重围;唐淮源、寸性奇殉国。
5月15日日军转向黄河沿线中国军队反复扫荡。
5月27日中国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
战役结果
据日方的统计资料,国民党军被俘约25000名,死亡42000人,总伤亡超过10万。日军损失计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
国民党统计资料,日军伤亡9900名,中国军队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13751员名。
失败原因
①作为长期经营中条山防务的卫立煌被软禁。临时担任指挥的何应钦缺乏清醒的认知。
②本应该驻守中条山的第四集团军被调离用于反共。致使守军从26万降到17——18万人。
③日军作战能力远超中国军队。
④中国军队指挥混乱,战术呆板,进退失据,部队互不协调。
⑤日军作战决心坚决,指挥得当,配合有力,并且迅速破坏国民党守军指挥系统的联系,以及切断的国民党军的补给线和退路。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错误麻烦指正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