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22日,深秋的寒意已经开始弥漫,广西与贵州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一支300多人的部队正在艰难前行,他们虽然衣衫单薄、满面风霜,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高举的红旗显示着他们的身份——红八军第一纵队。自3月下旬离开龙州以来,一纵队远离根据地、转战滇黔桂边界已经7个月了,明天就是他们与红七军相约在广西乐业同乐镇会合的日子。但是在这个危机四伏、群敌环绕的深秋,他们能顺利会师吗?
这是一张颇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它拍摄于2002年9月19日,照片中双手紧握的两位老人,一个是海军少将、原红八军二纵队连政治指导员吴西,另一个是原红八军一纵队司令何自坚(原名何家荣)。
(左为吴西,右为何自坚)
在1930年的秋天,吴西跟随红七军大部队与红八军一纵队会合时,和战友们也是这样双手紧握、充满着重逢的喜悦。这一段红八军一纵队孤军转战千里、从失联到会师的往事,要从震惊中外的龙州起义开始说起。
1930年2月1日, 在邓小平的筹划下,由李明瑞、俞作豫领导的广西警备大队第五大队在龙州县起义,宣告了红八军的诞生,创建了左江革命根据地。起义成功后,红八军分为三个纵队,其中一纵队由何家荣(后改名何自坚)担任司令,袁振武(后改名袁也烈)担任参谋长。1930年2月初,邓小平从上海返回龙州,传达了中央精神,并赶赴大新雷平一纵队指挥部队消灭靖西叛军郑超营部,拔掉连接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颗钉子。
原红八军一纵队司令 何自坚:他(邓小平)大概在三月初,我在雷平,他就从龙州到雷平来,指挥我们去打靖西。他同我去打靖西,同我在一个战壕上,打到第四天了,因为向都(今天等县)那边党组织有人来接他,他也急于到右江去传达中央的命令,打了四天靖西都没有攻下,他就要回右江了。
邓小平离开红八军后,龙州根据地形势急转直下。3月20日龙州被桂系军阀偷袭攻陷,红八军军部被迫撤离。回师营救军部的一纵队半途受敌阻击,只好折返北上绕道云南富宁、前往百色与红七军会合,然而,原计划20天左右就能完成的行军,竟然变成了长达7个月的转战。
1930年4月中旬,红八军一纵队自云南迂回时,探知红七军已从百色转移到东兰一带,于是决定前往东兰。这是一个滞后的情报,实际上此时的红七军主力已经离开广西长途奔袭贵州榕江守敌,前方敌军密布,红八军一纵队正在步步向危险靠近。
驻扎田林的桂系军队探知红八军的动向之后,集结两路兵马约2000人,在通往东兰的必经之路、凌云县的彩村(今名彩架村)附近布下了天罗地网,试图围歼这支孤军。4月29日,红军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踏进了敌人的包围圈。在纵队领导的记载中,当时的情形十分危急。
彩村之战给红八军一纵队造成近300人的伤亡,部队只剩不到400人了,更糟糕的是,他们彻底失去了与红七军的联系。
饥饿、疲惫、疾病不断袭击这支红色孤军,为了生存,红八军一纵队把目光投向了黔桂边境的一个小县城——贵州望谟县。这是一个蒋介石政权、贵州军阀、桂系军阀“三不管”的地带,由当地布依族的首领王海平占据。王海平自封为“贵州西路水上纵队司令”,拥兵2000余人,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他将要如何对待缺兵少粮、疲惫不堪的红八军一纵队呢?
何家荣的手稿里有这样一段记录
经过两次接触协商,王海平对红军的战斗力和作风都十分钦佩,同意让红八军驻扎在蔗香寨(今望谟县蔗香镇),每个月还发给军饷、粮食。
转战千里的孤军终于有了一个落脚之地,短暂的安宁之后,队伍内部的情绪却有了一些不稳定。由于国内革命形势陷入低谷,又长期与红七军联络不上,部分官兵觉得前路渺茫,士气消沉,有的人甚至想投身王海平麾下,做地方割据势力。对此,纵队领导十分着急,四处打听红七军的下落,试图与大部队会合。到了9月,王海平忽然提出了一个让红八军纵队领导大吃一惊的条件——联姻,他选中的联姻对象,正是纵队司令何家荣。
联姻,对红八军来说意味着王海平更大的支持,对何家荣本人来说,也意味着可以摆脱漂泊不定、生死未知的战争生涯,从此过上安稳日子。此情此景,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在红八军一纵队陷入两难抉择的时候,红七军一路从贵州榕江打回百色,收复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10月2日,邓小平在平马镇经正书院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派出红七军第一、二纵队取道凌云、乐业前往河池集结,顺便接应滞留贵州的红八军第一纵队。10月16日,红七军主力进驻乐业同乐镇(今乐业县城区),司令部就设在三乐街商人覃建飞的家中。红七军在乐业一边等待友军前来会合,一边也不忘打击土豪劣绅、开展革命宣传,在平寨、甘田等地都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在蔗香寨,红八军一纵队与红七军的信使取得联络之后,立即婉拒了王海平的联姻意向,收拾行装,准备与红七军会合。
乐业县红七、红八军会师纪念馆馆长 黄家隆:红八军一纵队10月17日离开望谟县,渡过南盘江,10月23号行军到乐业县上岗村火烧庙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支部队。
两支部队隔河相望,是敌是友一时难以分辨?红八军的侦察兵以红军的旗语表明身份,对面的部队也同样打出了红军旗语,谨慎的红八军为防万一,又吹了一段红军军号,此时对面也以红军军号来回应。确定了身份之后,双方的先头部队在上岗石桥会合,诞生于右江的红七军和诞生于左江的红八军,在失散200多天后,终于汇聚成了革命的铁流!
从靖西到望谟再到乐业,红八军一纵队在群敌环绕、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转战滇黔桂边界近7000里,始终坚定信念,从未放弃理想,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红军精神的丰碑。
在红军的影响下,王海平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大力支持红七军韦拔群余部在黔桂边境的游击斗争,他为中共黔桂边委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帮助,1941年被国民党杀害。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王海平为革命烈士。
1930年11月9日,红八军一纵队在河池整编中并入红七军,编为第二十二师,向中央苏区进发,走上了另外一段更加艰辛、也更加辉煌的红色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