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同样也是“吃货的国度”。当我们见面寒暄时,第一句话往往是“吃饭了吗?”,这一习惯充分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两个特点。饮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新中国开国大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席吃饭。
由于日子的特殊性,这一次宴会也被称为“开国第一宴”,宴会的地址选在了北京饭店
,是一座五星级大酒店。早在1949年1月,这个饭店里就住满了解放军,可在这之前,里面的客人都是达官贵族、外贼敌寇……毫不夸张地说,
从1903年到1949年,北京饭店见证了中国从封建走向开放,专制走向民主,饭店的主人也在不断更换。
原本的北京饭店是由两个法国人经营的,抗日战争期间,成了日本人活动的地方,里面的主要菜式也变成了日本料理。
1945年,日本人被赶走之后,又被国民党接管,成为了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
到如今,这座饭店还在发挥着它的政治作用,是重要会议、国事、外交等活动的首选之地。
北京饭店的地理条件极为优秀,就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离紫禁城、天安门等地只有几分钟的距离,旁边还有王府井商业街、国家剧院等娱乐场所,十分方便。除此之外,它的建筑面积有16万平方米,
在1954年重修之前,里面的餐厅就能容纳几百人,还有舞厅、前厅、客房等,集吃饭、娱乐、休息一体化。
因此,在讨论国宴地址的时候,北京饭店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佳场所。
这么多人的宴会,菜单要怎么订?这是此次国宴筹备的重点。考虑到参加国宴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当时的典礼局局长余清心为这份菜单操碎了心。
要知道,中国地广物博,东南西北的饮食习惯都大相径庭,吃咸的、辣的、甜的都有,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余清心局长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商量,
最终,周总理在大方向上确定下了以淮扬菜为主的菜单
。淮扬菜是四大菜系之一,以其清鲜和妙契众口为特色,南北老少皆宜,有“东南第一美味”之称。另外,这也是周恩来的家乡菜,因此,他对淮扬菜也是情有独钟的。
有了范围,国宴的菜很快就拟定完毕。菜谱里有冷菜4个,分别是
五香鱼、油淋鸡、炝黄瓜和镇江肴肉
;头道菜是一个燕菜汤;而热菜品类就十分丰富了,有红烧鱼翅、干焖大虾、红扒鸭等八九道主菜,另外还有包子、春卷、甜点等点心。分量足,品种多,不怕吃不好、吃不饱。
但是,身为国宴来说,这些菜还是朴素了些,毕竟里面的菜我们平常下馆子就能吃到的。这也是因为国宴的意义不一样,
它不是为了排面,也不是为了吃到山珍海味,而是在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后对胜利的庆祝
,因此,更要坚持我们勤俭节约的作风,铺张浪费从来都不是我们共产党人国宴该有的基调。
既然菜谱定了下来,那么,下一步就是寻找厨师。当时的北京饭店还是以西餐为重,没有多少做中餐的厨师,所以需要重新寻找。幸好在北京的那些街口胡同里,也不乏以淮扬菜为主的菜馆,玉华台饭店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余清心局长亲自请了里面的厨师来为国宴烹饪菜肴。
厨师选好,最后是餐厅的布置和菜品的摆放等,由当时北京饭店的总管郑连福负责,为了让厨房更适合中餐的制作,他还加了几个灶台和大铁锅,因此,开国第一宴也被人戏称为“大锅菜”。别看是大锅菜,这些菜被品尝过后无一人不称赞,完全没有想到它们的烹制过程如此接地气。
光吃菜,没有酒怎么行呢?所以,国宴上的酒也要花很多心思挑选。
关于国宴用酒,当时也有不少人猜测,有的人说茅台,有的人说葡萄酒,众口不一
。当然,首先就能排除葡萄酒,毕竟是国宴,自然是要喝有中国特色的酒。而
当时的茅台还没有现在的名气,没有大量生产,也没大批量销往北京,自然就不会作为国宴用酒。
不过,据参与国宴的人回忆,桌上摆放的酒其实有3种。分别是
山西的汾酒
、竹叶青酒和绍兴黄酒,
这三种酒的历史悠久,名气也高,符合国宴酒的定位。
所有事项准备完毕,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1949年10月1日的夜晚,北京饭店人声鼎沸,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代表都齐聚于此,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晚,没有人比北京饭店的厨师们更紧张了,菜肴的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香味弥漫,厨师们都在认真细心地工作。餐厅里,人们品着美食,欢声笑语不断。以往的北京饭店里只看见达官贵人们的纸醉金迷,却从没见过如此多的平民百姓共度一堂,其乐融融。这是历史在不断向前,印证着最终“人民当家做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