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逐批公开发布,第三批发布的是“农村土地综合改革”主题的10个典型案例,分别来自深圳宝安区、珠海斗门区、佛山高明区、梅州蕉岭县、惠州惠东县、惠州龙门县、中山黄圃镇、阳江阳春市、湛江遂溪县、清远佛冈县。各地聚焦“三块地”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关键任务,从农民住房需求保障、耕地集约流转、产业用地供应、“反向飞地”打造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土地资源要素流动、空间布局优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空间要素保障。
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
探索多元住房保障机制
住房是农民当前主要的宅基地利用需求,但一些地区面临着无地可批的难题,新增住房刚需无法通过“宅基地无偿分配”满足,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基础探索多元化住房保障机制成为破题关键。
珠海斗门区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通过“多户联建”方式建设莲洲镇“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解决福安村因“无地可分”超40余年未分配宅基地的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集约用地、资格权跨村、分红质押、积分管理等村民住房保障新机制,为优先保障最急迫、最困难的村民需求,对参与联建的申请人以其住房需求量化评分为依据进行排序。为给资金短缺的部分农户提供金融支持,联合地方商业银行创新推出了全国首个支持农民宅基地住房建设的贷款产品“美丽农居贷”。
惠州龙门县自成为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分批分步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宅基地退出的统一再分配保障机制、地票制保留资格权、外出人员祖宅换新房、整合宅基地资源联合建房、以土地置换落实宅基地资格权等做法,保障农民权益,实现户有所居;探索四种宅基退出机制及宅基地流转机制、有偿使用制度,有效盘活宅基地资源。全县宅基地退出5680宗,面积395.66亩,流转宅基地6127宗432.54亩,收取4953宗307亩宅基地的有偿使用费156.35万元,多措并举有效化解6万多宗历史遗留问题。
破解“四化”问题
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宏伟目标的战略关键。为破解耕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无序化、碎片化、低效化、生态功能退化等“四化”问题,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佛山高明区以明城镇为试点,借鉴“耕地银行”模式,创新探索“农户(村集体)流转-耕地银行(公有企业平台)收储建设-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招商”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截至目前,明城镇通过“耕地银行”模式累计集约土地1.4万余亩,建成高标准连片化稻田1.2万余亩,吸引银鹏“万亩稻田”等8个超亿元的农业集约化生产项目进驻,稻田年产粮食超5000吨,推动土地发包价格提升33%,相关村集体收入增长近100%。
惠州惠东县深入探索适合本地撂荒地整治的实践路径,2023年以来全县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6742.6亩。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撂荒地整治,破解“谁来种”问题——村企合作共建参与,村集体、村民、企业合作共建成立专门企业,进行撂荒耕地流转或提供生产托管服务;引导镇属国企参与耕地集约流转、耕作运营等工作;发动工会认耕认种撂荒地;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消费帮扶与撂荒地农产品认购。为解决在撂荒盐碱地“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通过近3年的试种试验,筛选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南桂占”等良种;通过优势技术改良撂荒盐碱地,破解地力贫瘠难题,目前已完成255亩撂荒盐碱地复耕复种。
湛江遂溪县通过以小田变大田“整地”、以拆旧促腾退“换地”、以改造盐碱地“造地”等模式,集成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目前,全县集中连片整治耕地近10000亩、拆旧复垦腾退建设用地近6000亩、盐碱地变耕地3000亩。以“稻+农”等模式破解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及产业单一化问题,在石塘村打造“稻稻薯”示范基地,形成同一块地“一年三熟、高产高效”的成熟模式。向低效盐碱地要生产力,试种海水稻超240种,集成耐盐碱水稻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2套,开发耐盐抗碱耐淹水稻品种,开发耐盐碱水稻加工产品10余种。
强化土地供给保障
提升产业用地质效
土地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配置指标与落地效率直接影响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发展,破除土地要素制约瓶颈、保障土地供应,是促进产业发展、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举措。
中山黄圃镇聚焦以园区再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做好低效工业园改造,灵活运用挂账收储、村企合作、企业自改等模式,创造出“村企合作公开遴选主体”“不停产改造”“周转金+”融资模式等多项“工改”经验。近三年累计整备土地约2904亩,新引入或增资扩产亿元项目41个,总投资144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60亿元。所采用的“周转金+”融资模式,成功以周转金1.3亿元+“工改”母基金5000万元,撬动4亿元银行贷款,一举解决了6亿元的收储资金难题。
阳江阳春市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全面实行点状供地,进一步强化用地保障力度,有效解决用地零散、指标紧凑、手续难办、产业链短等难题。每年落实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并优先保障点状供地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梳理形成点状供地需求动态库,推行带方案供地模式,实现精准供地。综合采取“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和“征转分离”“只转不征”方式办理用地报批手续,提升土地精细化利用程度。其中,“征转分离”“只转不征”的创新做法保留了土地集体所有性质,避免农民被征地后“失地”的现实困境。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优化乡镇国土空间布局
全域整治“一子落”,乡村振兴“满盘活”。一直以来,广东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集成式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梅州蕉岭县新铺镇成为自然资源部2021年部署的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来,以调田、汇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增耕地、促流转,实现耕地由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通过整合零散土地集约流转耕地731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00亩。以建立腾挪存量地、盘活闲置地、集聚宅基地、入市集建地的“四地”模式,推动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成功谋划打造“象岭新村”与“同福新村”两个示范性产业新村。
清远佛冈县水头镇积极推动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成功推动以土地整合流转推动千亩光伏项目落地,每年营业收入达3292万元;整合撂荒林地、园地800余亩发展的魔芋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不到两年时间实现1.15亿元产值;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整理出潜力存量建设用地约84.43公顷,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统筹3600万元资金建成10.5公里水头绿道网,将断桥、古树、碧道、绿道融为一体连片打造绿美特色空间,实现林网、水网、路网融合;动员农户将细碎化用地经营权流转给集体,盘活撂荒地以及其他闲置农用地4760亩,推动产业落地。
推动资源跨区域配置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孵化器、园中园等“反向飞地”超110个,通过反向飞地,欠发达地区主动在发达地区设立研发、孵化、人才等基地,通过借势借地借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融入发达地区的发展轨道。
深圳宝安区坚持把推动对口帮扶协作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河源龙川、汕头澄海、潮南三地携手深化合作对接,高质量打造3个“反向飞地”,实现飞地经济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反向飞地”建设围绕双方主导产业开展,探索“前店后厂”“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的产业合作模式,打造对口协作地区在宝安产业、企业、特色产品的展示中心及招商引资、对接项目的平台窗口,逐步成为对口协作地区企业走进大湾区、走向世界的“桥梁”。目前,3个“反向飞地”已经入驻企业24家。
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宝盈
通讯员 郭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