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问道,群贤毕至。人潮涌动,群情激昂。

什么书法艺术展,开幕当天观众数量多到令天津美术馆破例延时闭馆近两个小时,吸引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众多名家从各地赶来观展并不吝赞美?怎样的现场书写,让观众惊叹有置身艺术剧场的感觉?

这位令人瞩目的书法艺术家名叫王冬龄,这场不同寻常的展览是“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由天津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书法家协会指导,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主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是瞬间的艺术,背后却是一生的功底。青少年时期,得天独厚的师承关系、严格的传统书法训练、个人的天分和勤奋,让王冬龄拥有深厚传统功底;中年时期,走出国门在欧美讲授中国书法,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他立志要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弘扬主旋律、赞美新时代、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让他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从传统书法家逐步转变为当代书法艺术家。

年近八秩的王冬龄从艺六十多年,在书法艺术的创作实践、传承创新、教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影响广泛。他的艺术生涯,正是不断问道、进取的人生。

王冬龄,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兰亭书法社社长。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出生于1945年,1981年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班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授中国书法。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编著有《王冬龄书法艺术》《王冬龄创作手记》《王冬龄谈现代书法》《林散之》《王冬龄书画集》等多种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承接文脉 日课不辍

在天津美术馆里,记者面前的王冬龄,长发飘飘,满面春风,精神矍铄,一口如东乡音,一双标志性红鞋,很有辨识度。筹备展览人多事杂,他安排事项有条不紊,细致妥帖。他很怀旧,每个人生节点的信物都妥善收藏,其中部分在此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他至今记得:“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在同学家里看到《戏鸿堂法帖》石印本,人生第一次体验到书法直击灵魂的感觉。”

受父亲影响,王冬龄自幼习字,1961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当时的书法课主讲老师是被誉为“现代中国书法教育拓荒人”的沈子善。在名师指点下,王冬龄以清代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入门,精研《九成宫》《张迁碑》,进而博采广涉各种书体书风,为他后来赋予书法线条独特生命力,奠定了基础。

1962年,作为年龄最小的参展作者,王冬龄书写的小篆作品,与诸多名家作品一起亮相江苏省第二届书法印章展览,从此崭露头角。1967年,王冬龄拜在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当代草圣”林散之门下,得其真传。林散之“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深深地影响了王冬龄。

1979年,王冬龄考上浙江美术学院,成为五位全国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之一。在书法、篆刻大师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的培养下,他的思路日益开阔,理解渐趋精深,境界逐步升华。他说:“从此,书法,成为我的专业、我的生命、我的理想。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的使命就是写好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道酬勤。他已在海内外举办个展四十多次,其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三次,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等诸多荣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古根汉姆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文博场馆,以及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收藏。即便早已成名,他却从未懈怠:“我从林老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临帖、做日课,这是书法人的修行。林老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他赠我的八字箴言‘虚名易得,实学难求’,也是我的座右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津情缘 特别创作

此次展览展出王冬龄的代表性作品百余件,涵盖楷、草、隶、篆等多种书体,既有巨幅作品,也有扇面、册页等精致小件作品;从16岁的作品到今年的新作,展品创作时间跨度六十多年,既见传统功底,又具现代情怀、时代精神。

此次展览总策划许江认为,王冬龄继承了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等大师的文脉,所作大字三分慷慨,七分霸悍,大气雄强,生意盎然,在彰显“可象”“散”“空”等传统美学精神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生活性和时代性书写特征。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回忆了当年看王冬龄现场创作巨幅草书《逍遥游》的震撼情景,“王老师的现场书写,带给我们一种戏剧现场的感觉。”在他看来,此次展览是王冬龄继往开来的一次展览,具有里程碑意义,“王老师是当代艺术和传统书法的沟通者,他的作品是需要花时间去品味的艺术。”

对比王冬龄1962年书写的小篆作品和今年夏天创作的巨幅隶书、楷书作品,邱志杰想起了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中的名句“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不过他觉得,“放在不断创新的王老师这里,可能就是‘通会之际,人书俱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展览筹备了半年多时间,可以说是对我六十多年艺术生涯的总结。看到这么多新朋故知,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面对人头攒动的展览现场,王冬龄动情地说,“我想把这么多年来的书法创作实践和艺术追求,在天津呈现给大家。天津有我敬仰的先贤和艺术挚友,我对天津有特别的感情。”

为了这份天津情缘,他特意创作了巨幅隶书、楷书新作。因为写大字需要弯腰半蹲在纸上写,容易伤腰伤膝盖。此次一进展厅就让观众惊艳的两件巨幅作品,是他今年忍着伤痛、戴着护膝、在腰上绑着衣服写的。

十年前,王冬龄曾在天津水上公园办过个展“古道边”,当时他即兴写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次来到天津美术馆,他在惊叹声、掌声、相机快门声中,在四块透明的亚克力板上,以行草书就“动静乐寿”四个红色大字,与观众共同感悟《论语》名句“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中蕴含的圣贤智慧。

万丈高楼平地起。此次展览特设四个展柜专门陈列王冬龄多年来的部分日课作品,若仔细看,可发现其中有巨幅展品的小草稿,由此可一窥王冬龄创作之认真严谨,也充分证明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

展柜中《龙藏寺碑》题签作品约有二十张,王冬龄毫不讳言对《龙藏寺碑》的青睐:“它是铸就我书法根基最重要的一块碑。每次写《龙藏寺碑》,我就感觉特别平静,好像在和古人进行心灵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冬龄在津弟子、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孟巍是此次展览总监之一。说起老师的作品,他如数家珍:“隶书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楷书毛主席词作《菩萨蛮·黄鹤楼》,这两件巨幅作品气象正大、笔力雄健、体势安详、点画凝练,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刚毅木讷、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意趣;行草严复、梁启超、张伯苓、李叔同津门四贤诗,勾勒出天津的近代学脉;小横幅《天津》征引了《离骚》《史记》等典籍词句,追溯了‘天津’二字之渊源……这些都是王老师为这次展览特意创作的。”

“这一组是王老师16岁的参展作品和早期获奖作品,诸体兼备,用笔稳健,深得林散之先生的真传。用白漆在镜面不锈钢上书写的《易经》,是王老师为古典书法注入现代活力的重要装置艺术作品,长达32米,2016年首展于北京太庙。镜面效果让观众仿佛进入了作品,形成奇妙的视觉体验,特别受年轻人追捧,更容易激发年轻人对书法的兴趣。” 在孟巍眼中,王冬龄既是新时期中国书法复兴历程的亲历人、见证者,也是突破传统章法的前辈,更是在当代艺术道路上健步前行的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执今之道 与古为新

开放,是王冬龄的艺术底色。

王冬龄早就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在舒适区“躺平”,可他却执意踏上探索创新之路。这源于师辈和传统带给他的底气,也因为他笃信中国书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他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执今之道,与古为新,进行书法现代化的思考和创作实验,希望用更多元、更现代、人们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承中华艺术瑰宝,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从传统书法的不同书体创作到现代书法,从书法艺术到抽象水墨艺术,从开创大字书法到尝试银盐书法、竹书、VR(虚拟现实)书法,在镜面不锈钢、透明亚克力等不同媒介上书写……他是多面手,也是开拓者,“中国书法艺术既是古老的,又是富有青春活力的。创新就是对传统书法的最好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将中国书法与当代艺术融汇在一起,以名碑法帖训练出的审美、深厚功力锤炼出的线条、具有音乐韵律感的书写,创作出亦书亦画的当代水墨艺术作品。“我还是以传统的草书笔法来写的,书法的线条是有生命与灵魂的,也是有节奏感、力量感、空间感的,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抽象画来欣赏。我觉得这种方式完全体现了中国书法中的狂草精神。”他力图以极具个性的书写视觉样式,传递中国书法精神气象。

王冬龄的现代书法探索,得到了业界的肯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直言,王冬龄六十余载的书艺之道,是不断深入中国书法传统的探寻之道,也是在求新求变中突破的创新之道。他的书法作品体现了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文化气象,既闪耀着时代光彩,还可见文化的大气和真诚。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王冬龄拓展了书法的书写媒介和书写场域,创造了丰富的书法语言与书法景观,其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对创新的渴望与实践,都让自己深有共鸣。吴为山希望,有更多同道像王冬龄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发掘传统深处隐含的当代潜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之名“津门问道”,既体现了王冬龄的谦逊和对艺术的虔诚,更代表了他对天津的看重。曾任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著名书法家唐云来直言:“与其说是来问道的,不如说是来传道的。” 唐云来认为,此展将为天津书坛乃至艺术界带来启迪,艺术创作要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字走世界 艺术感染人

王冬龄是从传统书法里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

林散之为他取斋号“悟斋”,如老师所愿,王冬龄一生都在专注探寻书法艺术真谛,他把这种传统融入血脉,也传给学生。王冬龄长期在中国美术学院执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既要求严格又春风化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并曾在欧美、日本的大学讲授中国书法,桃李满天下。

广西艺术学院书法系教授、来自韩国的金玟廷,就是其中一员。她直言:“王老师是中外书法艺术交流的使者,他的展览和现场书写非常震撼,让人一看就想写书法、爱书法、爱艺术,他是我的艺术偶像。”

1987年的草书《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是王冬龄第一次写大字。当时他用的大笔,还是向老师沙孟海借的。写完给沙老看,获赞“真伟观也”。尝到写大字的快乐,他拿着大笔闯世界,以 “大字走世界”活动,开风气之先,努力将中国书法艺术推向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脚穿红袜,手握巨笔,笔走龙蛇,忘情挥洒,书写《心经》《逍遥游》《道德经》……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文博场馆,以及斯坦福大学、汉堡大学等世界名校,都留有他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中华文化的身影和传说。王冬龄开心又自豪地说:“我的专注、挥洒自如,把他们都镇住了。我感觉这种现场书写的直观示范,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交流方式,能直观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他还出现在2015年苹果公司新品发布的演示视频里,拿着手写笔在平板电脑上练习草书,此前他受邀参与相关研发,以便手写笔可书写出毛笔效果,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书法艺术和科技结合的魅力。当时,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还专程来拜访他,跟他学习书法。

孟巍觉得王冬龄最令人钦佩的就是,“这些年,王老师矗立于古今之争、中西之辩的潮头浪尖,从不动摇,以非凡的魄力、坚韧的心力、独有的功力、惊人的体力,践行‘大字走世界’的艺术理想。”许江则称赞王冬龄“是东方的泳者,搏击在全球当代艺术的激流汪洋”。

今年9月底,王冬龄受邀在哈佛艺术博物馆现场书写苏东坡诗作,一如既往,博得全场热烈掌声:“我会充分发挥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性与表现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呈现给世界。”(刊于2024年11月5日天津日报-聚焦 记者 仇宇浩 摄影 刘俊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