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风波不断的北宋朝廷再起波澜,事情的起因就是关于宋神宗的储君人选。
宋神宗继位后,并没有和前几代先帝一样,立即定太子,而是忙于变法。
大臣们也以为宋神宗春秋鼎盛,也就没急于让他定储君,就这么一直拖着。
只是没想到一向身体不错的宋神宗居然在二月份病倒了。
眼看宋神宗时日无多,宰相王珪率先入宫,请立延安郡王赵佣为太子,然后让高太后听政。
宋哲宗画像
赵佣是宋神宗第六子,在前五个兄弟早殇后,成为宋神宗儿子里年龄齿序最大的一位,按礼法,的确是合适的人选。
然而大臣蔡确和邢恕却不太乐意,打算拥立宋神宗的兄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意图获取从龙之功。
考虑到自己的实力不够,就拉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一起密谋,企图将他们绑上自己的战车,无奈高公绘不同意,毕竟宋神宗有儿子,却让旁系继位,与礼法不符。
眼看自己的计划难以得逞,蔡确和邢恕也转头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
不过拥立赵佣的时候,蔡确和邢恕又玩了一个心眼,到处嚷嚷,诬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自己才是背后力挺赵佣上位之人。
就在朝臣们忙着争论的时候,赵颢和赵頵也关注这件事,毕竟传位于兄弟,大宋又不是没干过,而且自己还是亲弟弟,因而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甚至还前往高太后那里打探消息,尤其是赵颢,甚至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
眼看这二位密谋夺位的心思昭然若揭,为避免内讧,高太后当机立断,命侍卫禁止二王随意出入寝殿,而后趁垂帘听政的机会,降制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算是结束了储位之争。
高太后
当然,高太后之所以坚持立赵煦为太子,一方面是符合礼法,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私心,即通过掌权,废除新法。
说实话,高太后挺讨厌王安石的,和儿子关系也不是那么好,是当初极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之一。
尽管赵颢和赵頵也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年龄大了,自己不好垂帘,也没法干涉朝政,万一这两儿子也学宋神宗变法,自己可不想再折腾了。
而赵煦不一样,虚岁不过十岁,幼主登基,自己完全可以学刘太后听政,而且还可以派一些守旧派大臣教导赵煦,这么一来,即便自己日后归权,也可以避免赵煦走上宋神宗的老路。
这就是高太后力挺赵煦的原因。
而在赵煦被立为太子之后不久,宋神宗就驾崩了,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而高太后则升为高太皇太后,成为大宋真正的掌权人。
作为守旧派的代表,高太后掌权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启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相,奠定了宋哲宗初年的守旧的基调。
司马光
而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尽废新法,不管新法是否对百姓、对朝政有利,统统都彻底废除。
可惜了宋神宗,顶着巨大压力,折腾了大半辈子的变法图强,仅仅去世一年,就在母亲的主导下,全盘推倒。
更让新派无法接受的是,保守派居然想要弃地和西夏和谈,而提出这个弃地和谈的就是前王安石铁杆支持者,后却极力反对变法的资政殿学士、兼侍读韩维。
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韩维上书,认为“兵之不可不息者有三,地之不可不弃者有五”,理应“尽以向者王师所得土地还赐夏国”。
而韩维提出弃地,包括宋神宗熙宁年间河湟开边的熙、河、岷三州,元丰年间五路伐夏所得的米脂、浮图、塞门、义合、吴堡、葭芦、安疆七寨以及兰州和定西城。
五路伐夏
这些都是宋神宗年间开边的成果,是无数将士牺牲换来的土地,现在居然要白白放弃。
而这个提议,居然得到了司马光的支持,并表示“不和西戎,中国终不得高枕”,可以说,司马光也是坚定的弃地支持者。
尽管后来保守派里因为到底弃哪些地而矛盾重重,但最终还是在元祐四年(1089年)十一月,正式割弃了四寨与夏。
尽管宋哲宗不乐意,但朝廷的纷纷扰扰,都和他无关,毕竟没人会搭理一个幼主的意见。
至于宋哲宗唯一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每日读书了。
为了将宋哲宗培养成如宋仁宗一样的天子,高太后安排司马光、程颐、范纯仁、苏轼来教导他,这些人都是历史上顶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可谓是最强教育天团。
这些人都是历史上顶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这帮人,非常羡慕宋仁宗时期君臣相得的盛况,也认为,这是一次培养属于自己时代的圣君的机会,因而不遗余力,从方方面面教导宋哲宗。
每天让宋哲宗看的都是经史子集,从中学习治国之道,又让宋哲宗在宫殿内挂上《无逸》、《孝经图》二图。
至于高太后,一边安排身边老宫女去照顾宋哲宗,一方面又经常让宋哲宗留宿自己寝宫,就是为了随时可以教育他。
但他们忘了宋哲宗不过是一个孩子,有着少年的心性和玩闹,只要宋哲宗有一点点玩闹行为,就立即反对,就连宋哲宗喜欢的诗词方面,也极力劝阻。
就连自己的生母朱氏,在自己继位后,仅仅被尊为太妃,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
可以说,在宋哲宗的童年里,没有快乐,只有越来越重的束缚和压抑,尤其是一帮士大夫不断抹黑父亲一朝的变法,对于自小崇拜父亲改革的宋神宗来说,一切都是那么令人不喜。
但宋哲宗有什么办法呢?只能选择隐忍,毕竟自己还年轻,总会熬过高太后,只要能熬到自己掌权,一切都是值得的。
尽管宋哲宗内心不忿,但在外,依旧表现顺从的样子。
朝堂上的一切,都和他无关
大臣们议论政事,他从不发言,冷眼旁观,朝臣们的一切建议,全盘接受,从不表现自己任何情绪,哪怕私生活频受干涉,也波澜不惊,而且闲暇时刻,都是读书,虚心求教,这让一帮士大夫们感到欣慰,认为自己已经培养出了一位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圣君。
只有高太后清楚,这个大孙子可不是如表面一样和睦,一旦掌权,必然会对保守派展开全面的报复。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已经执掌大宋朝政九年的高太后一病不起,也自知时日无多,临终前,特地嘱咐三位在位的守旧派大臣苏辙、吕大防、范纯仁:“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很显然,高太后知道宋哲宗亲政后,必然会对旧党们秋后算账,让这帮人赶紧致仕,远离即将到来的风暴。
可惜,已经在高位的他们,如何会选择急流勇退?况且,他们不认为自己一手培养的圣君会如此做。
很显然,他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九月初三日,高太后崩逝,当了九年实习皇帝的宋哲宗终于可以亲政了。
而他亲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当年改元。
一般来说,改元都是次年改元,当年改元,基本都是政变,意图洗清自己身上罪名的表现,比如宋太宗当年继位后,就立即宣布改开宝九年为太平兴国元年。
要知道,宋太宗继位的时候,距离年底仅有八天,如此迫不及待改元,就是为了摆脱老哥的影响,也惹来许多非议。
而宋哲宗也是如此,在他眼里,“元祐”是旧派掌权的时代,是自己一生最黑暗、最无助的时代,自己不想活在旧时代,只有改元,才能告知世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大宋天子。
在宋哲宗的坚持下,元祐九年改为了绍圣元年。
“绍圣”的“绍”有“继承”和“接续”的意思,绍圣、绍圣,就是“继承圣人之意”,而这个圣人,就是他的父亲宋神宗,而他也要延续父亲的改革。
改元之后,立即下诏,让此前主持变法的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并追谥王安石顶级的谥号“文”,至于反对派领袖司马光,则削其赠谥、毁坏所赐碑、追回其生前官职,可见他对司马光的痛恨。
至于刚刚崩逝的高太后,宋哲宗也异常痛恨,企图废黜其皇后之位,在生母朱氏的苦苦哀求下,这才作罢,但也冠以“老奸擅国”的称号。
死人已经安排了,活人更不会放过。
苏辙、吕大防、范纯仁一帮占据高位的守旧派大臣纷纷遭到贬谪,取而代之的就是新派的章惇等人,当然,为了防止新派全面打击保守派,他停止了新派全面报复的苗头,只是清除保守派里的骨干分子,至于一些无关紧要的老臣,还是尽量保全,避免内耗,毕竟现在要做的就是恢复变法。
章惇
尽管宋哲宗崇拜父亲,但他也相当理性,并没有一刀切的全部恢复,而是将新法里一切不合理的,难以实现的内容剔除,且吸收元祐时期的政策,尽量让新法可以推行下去。
比如改差役制为雇役制,恢复免役法,富人缴纳的免役钱从一百贯减为三十贯,一改神宗朝劫富济贫的思路,降低阻力;
比如青苗法,农民借贷,完全自愿,不再强制,且只收一分息,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比如设立市易务,规定商贩们交易必须用现钱,收息不超过二分,不许赊购,奠定日后的商业繁荣。
又比如重设提举常平司,让财物继续回归朝廷,加强朝廷对经济的管控。
可以说,短短几年,变法初见成效。
除了恢复新法之外,宋哲宗又恢复了三班合奏,让中枢行政效率提高,且让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始终采取权力分割,哪怕是章惇,也不能一家独大。
宋哲宗又恢复了三班合奏,让中枢行政效率提高
有钱之后,自然是备战了,宋哲宗非常不满司马光的弃地之策,亲政一个月,就宣布取消此前的弃地,取而代之的就是积极备战,然后启用吕惠卿主持西北防务。
绍圣二年(1095年),宋哲宗下令,停止和西夏划分边界。
绍圣三年(1096年),经过一番准备后,宋哲宗命吕惠卿主动进攻,不过都是小规模的骚扰,意图试探西夏,然后诱西夏主动进攻。
此时的西夏,还不知道宋哲宗已经全面恢复新法,认为依旧是原先旧党掌权,认为软弱可欺,立马派人进攻,结果却在石门口被宋军将领姚雄击败,由此展开宋夏新一轮大战。
而这一次,和宋神宗年间五路伐夏不一样,北宋已经摸到了进攻西夏的命门,即沿路广筑城寨,然后蚕食西夏土地。
此时,担任泾原路经略使的是章惇堂哥章楶(jié),在他的策划下,泾原路宋军一路筑城寨,其中领兵筑寨最前沿的将领正是当年五路伐夏之一的名将种谔的儿子种朴。
种朴是筑城做业的高手,仅仅一年多,就在葫芦河谷到天都山,修建了几十座城寨和堡垒,让西夏引以为傲的天都山屏障尽失,而这其中,最大和最坚固的平夏城更是种朴亲自勘测、绘图、监督修筑而成,且只花了二十二天时间。
平夏城既立,西夏自然不肯坐以待毙。
绍圣五年(1098年),西夏梁太后带着三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大军进攻平夏城。
此时平夏城仅有守军五千人,就算加上周边的驻军,也仅有两万人。
但西夏前后连续进攻十三天,未能攻克,前面宋军死守不退,最终等来的七万援军,而在七万援军之后,其他各路大军则直扑西夏境内展开绝地反击,眼看后方就要被扫平,梁太后只能无奈选择撤退,而在撤退路上,又遭到宋军伏击。
至此,平夏城决战大获全胜,西夏都城门户天都山彻底成为宋之疆土,而此战之后,宋夏战争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北宋手中。
而西夏,则在宋军凌厉攻势下,西夏第一次意识到北宋是如此可怕,立马喊辽国帮忙,此时辽国皇帝自然不希望三足鼎立的局面遭到破坏,一方面毒死好战的梁太后,一方面派人前往宋朝和谈,甚至亲自率大军压境,企图对宋朝施压。
而这一次,挟大胜之威,章惇直接反击,认为是战是和,都是大宋自己决定的。
不过宋哲宗在听取其他意见后,认为现在不应该破坏宋辽关系,答应和谈。
而在和谈时候,宋军没有停止军事行动,而是边打边谈,最终被迫承认宋是自己的宗主国,成为西夏立国以来第一次。
尽管北宋出于考虑,没有彻底灭掉西夏,但却在战略和战术上已经全面压制西夏,把握了战争主动权。
而在宋夏大战的时候,宋哲宗趁着青唐唃厮啰内乱,派兵收复了青唐之地,完成自李宪死后第二次对青唐的扫荡。
尽管后面,因青唐这里处置不当,遭到反叛,但宋军的大旗,却第一次插在这里。
此时宋哲宗亲政不过数年,却取得了自宋太宗灭亡北汉一来,最大的军事胜利,也打出了汉唐气象。
借着大胜,原先遭到反对的变法,反而得以顺利推行,而变法的顺利推行,又助长了北宋的实力,可以说,如果再坚持十余年的变法,大宋,绝对会走上不一样的道路。
然而,就在变法不断推进,宋哲宗却病倒了。
说实话,宋哲宗从小身体就不怎么样,年少就有有咯血等宿疾,亲政后又是宵衣旰食,又要在后宫忙碌,毕竟北宋一来,皇子数量稀少,即便宋哲宗不喜女色,但为了传承,也必须抽出时间里在后宫里。
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宋哲宗后宫诞下第一位皇子赵茂,宋哲宗高兴之余,立即封其生母为皇后,可惜仅仅一个月,赵茂就夭折了,赵茂早夭第四天,另一个女儿扬国公主也暴病死去。
几天内接连失去一儿一女,对宋哲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此后不久,宋哲宗就突患感冒,久治不愈,最终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日驾崩,时年二十五岁,这一年,也是他亲政的第七年。
宋徽宗
在这七年里,他矜矜业业,就是为了富国强兵,可惜大宋刚有一点起色,就英年早逝,取而代之 的却是游乐天子宋徽宗。
不得不说,天不佑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