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包拯,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黑脸”、“月牙”、“包青天”。
还有他那日断阳、夜断阴的通天本领。
他一出场,仿佛就自带着“两袖清风”、“公正廉明”的BGM。
可是,就在1984年保证后人出现在世人眼前时,众人才知:
原来,我们真的误会包拯了!
他的“遗产”真的太强大,29代孙竟比李嘉诚还富有!
真是不可思议。
真正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大器晚成
其实啊,真实的包拯并不是出身农家,也并没有担任过开封府尹,但他确实是生活在宋朝——宋仁宗时期。
没错,就是宋朝时期那个难得的明君。
正是那年的橙黄橘绿时,保证出生于庐州合肥的一个显赫家族。
他的父亲包令仪,才华横溢,中进士后更是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家族赢得了荣耀。
包拯,从小立志要继承父亲之志,于是发愤图强,勤奋好学。
可是显然,他并没有像父亲那样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反而是在而立之年,才终于高忠。
这是一件值得全家人开心的事情。
很快,朝廷的诏令下来,竟直接浇灭了全家人滚烫的心。
朝廷要将包拯派往遥远的建昌县担任知县。
活是个好活,但是地方太远了,包拯不想去。
因为他父母年岁已高,包拯一旦赴任,想要回家探望年迈的父母,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这位孝子,实在不忍心远离?
他毅然上书朝廷,请求在家乡附近就职。
宋朝的吏部,以其人性化的选官制度,感受到了包拯的孝心,于是将他调至和州。
这次虽然近了,但他看到父母那垂垂老矣的样子,还是不忍心去赴任。
于是,便毅然辞官守在父母身边。
然而正是这一举动,包拯这一生才没能留遗憾。
就在包拯陪伴父母不久之后,父母相继离世,留给包拯的是无尽的哀伤和思念。
包拯在父母的坟前搭起了简陋的草屋,守孝三年,仍然不肯离去。
最后在乡亲们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决定前往京城,等待朝廷的再次任命。
景祐四年,39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天长知县。
上任第一天,包拯就遇到了一个难题。
当时,牛是重要的耕作工具,官府严禁伤害耕牛,一旦发现,必将严惩。
可是,这天,有个农夫突然发现自己家的牛舌被人割去。
他担心被栽赃,匆匆忙忙冲进县衙,向包拯报告自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请求他能够查明真相。
包拯沉思片刻,对农户说:“割牛舌,无利可图,除非有人与你有深仇大恨。”
农户迷茫,他虽与乡邻偶有摩擦,却无大仇。
包拯明白,牛若无舌,不久便会饿死,于是他告诉农户:
“你回去宰了牛,若有人举报,那人必是凶手。”
农户依计行事,果不其然,有人急匆匆地前来举报。
包拯立即命人将举报者拿下,并请来农夫和村老作证。
举报者见状,知道自己的阴谋败露,只得认罪。
原来,此人因嫉妒农夫家的耕牛,便想栽赃嫁祸。
此案一破,包拯的名声迅速传遍四方,人们纷纷称赞他断案如神。
三年任期满后,包拯被派往盛产端砚的端州。
端砚,以其精美闻名,是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宝物。
许多官员在端州任职期间,都会私吞砚台,或自用或贿赂。
但包拯不同,他在端州任职期间,心中只有百姓,离任时,他更是身无分文,连一方砚台也未曾带走。
他的清廉和能力,使他在官场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了龙图阁大学士,成为了宋朝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当然,这其中也会遭到栽赃陷害,可奈何,任凭别人怎么查,就是抓不到他的把柄。
也正因此,宋仁宗非常喜欢他,后还破例给他儿子封了官。
可以说,包拯入仕途虽晚,但上任后却很顺利,根本不像北宋其他官员那般颠沛流离。
但是,官运亨通的他,生活上并不顺利,差点绝嗣。
差点绝后
包拯的第一位妻子李氏,婚后不久便离世,留给他的只有一位陪嫁的媵妾孙氏。
岁月流转,包拯在悲痛中度过了许多年,直到为了家族的延续,他迎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
董氏温婉贤淑,深得包拯喜爱,两人终于在包拯34岁那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包繶。
包繶的出生,为包家带来了希望和喜悦。
宋仁宗对包拯的赏识,也延伸到了他的子嗣身上,赐予包繶八品官职,尽管他年幼无法上任,但这无疑是对他未来的一种期许。
包拯和董氏决定为儿子先成家后立业,于是在包繶19岁那年,他娶了淮阳崔氏为妻。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婚后不久,包繶因病早逝,留下了年轻的崔氏和襁褓中的儿子包文辅。
包拯54岁那年,独子的离世给了他沉重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几乎让他无法承受。
幸好,儿子还留下了孙子包文辅,让保证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但不幸再次降临,包文辅未满5岁便夭折。
包拯和董氏陷入巨大悲痛中,家族血脉可能要断绝了。
眼看着他们一蹶不振,儿媳崔氏挑起了大梁。
她坚决不肯改嫁,誓要留在包家,奉养二老,若是自己改嫁了,那二老该怎么活?
即使面对包拯和董氏的劝说,崔氏仍旧不为所动。
包拯和董氏深感慰藉,也让包家的宗族为之动容。
很快,包拯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寿辰。
因为膝下已无儿孙,包拯本身又不愿铺张浪费,于是,他拒绝了所有的贺礼,但百姓们依然送来了他们的祝福。
而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儿媳崔氏竟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她跪在包拯面前,告诉包拯,他其实还有一个儿子,是多年前被送回娘家的媵妾孙氏所生。
原来,孙氏离开时已有身孕,只是因为对包拯有怨气,并不想告诉他实话。
而崔氏在得知后,秘密地将孩子接回包家。
这个孩子,就是幼子包授,他的出现,为包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包拯的喜悦无法言表,闲暇时间都用来陪伴幼子。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包拯在陪伴幼子四年后,因病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包拯的去世,让整个京城都陷入了哀伤之中。
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唁,赐予包拯“孝肃”的谥号,以此表达对他一生的肯定和哀悼。
去世前,包拯为后人留下了51个字: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意在让后代们不要贪污腐败,若非如此,生前不能回归本家,死后不得入祖坟。
近千年过去了,包家后人依旧坚守着这一祖训。
丰厚遗产
包拯的第35代孙包遵亮,依旧秉承着祖训,他的人生信条也很简单而坚定:不向权势和金钱低头。
他在某次参加活动时,说过一句话:“包公一句话,后世代代穷。”
他是开玩笑,也是在说事实。
因为有包拯的祖训,他们后代要么务农,要么从商,很少有从政的。
而在所有包氏子孙中,最有名的当属包拯的第29代孙——被誉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
包玉刚,1918年生于宁波一个商人家庭。
自幼对海洋和船只充满热爱的他,注定了与海运事业的不解之缘。
当年,满腔热血的他,曾带着父亲给的十万元创业费,独自前往香港闯荡。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香港后,他才意识到十万块对于商船生意来说远远不够。
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历尽千难万苦后,才拉到了70多万美元的投资资金。
这笔钱,对于当时的包玉刚来说,背水一战。
他用这笔钱购买了第一艘商船,正式开启了他的船运事业。
在那个年代,船运是一个新兴行业,很有人对他的选择表示怀疑,但包玉刚从未回应,只是一心做好自己的事业。
他的船队不断扩大,产业链日益壮大。
37岁那年,他成立了环球航运有限公司。
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不懈的努力,短短几年内,他的船队遍布全球,拥有十多家分公司,声名远扬。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包玉刚的船队已经拥有两百多艘船,总重量达到了两千一百万吨。
他的公司在全球享有盛誉,很多国家都认可他的公司,有船运业务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1978年,60岁的包玉刚,船队规模已超过希腊船王的,《财富》等杂志将他评为“新一代海上统治者”,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然而,此时的包玉刚并不知自己竟是包拯后代,世人也不知道。
1984年,包玉刚参观宁波天一阁,偶然在《横河堰包氏宗谱》上发现自己竟是包拯的第29代孙。
得知自己身份的那一刻,包玉刚激动万分,他热泪盈眶地表示: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根在这里,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我责无旁贷!”
此后,他始终不忘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帮助中国船舶公司打入国际市场。
在国内,包玉刚也是不遗余力,他先后建立宁波大学,为上海交大捐赠图书馆,多次出资参与国家建设。
因为,从他知道自己是包拯后代那刻起,他就与中国合为了一体。
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73岁。
作为一代名臣的后代,他身上肩负着光宗耀祖的责任,他的一生,是对包拯精神最好的诠释和传承。
而包拯当年留下的51字祖训,正是后代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