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坎坷出身,艺术萌芽
齐白石出生于 1864 年的湖南湘潭,家庭贫困。16 岁时,他拜师学习雕花木工,凭借认真好学,手艺日益精湛,在当地渐渐有了些名气。在做木工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雕花样式固定,缺乏新意,于是大胆创新,将国画中的虫草、花鸟等元素融入木雕,雕出的新品颇受大家欢迎。这种创新实践让齐白石对国画产生了强烈兴趣。然而,当时没有人教他画,他能看到的国画画册也很初级,一直无法真正入门。直到 20 岁的一天,他在主顾家里干活时发现了《芥子园画谱》。这本画谱如同一套武功秘籍,让齐白石如获至宝。由于书很稀少珍贵,他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一笔一笔勾描,足足花了半年时间,画成十六册才悉数描完。在接下来的五年里,齐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闲时反复临摹,勤学苦练,为他的画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有了专业指导后,他的画技更上一层楼,逐渐迈向了一代国画大家的道路。
二、拜师学艺,风格初成
齐白石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地拜师学艺中逐渐成长。27 岁时,他拜胡沁园为师学习工笔花鸟画,胡沁园不仅教他绘画,还让陈少蕃教他作诗。同年,齐白石加入王仲言发起的龙山诗社,后又加入黎松庵组织的罗山诗社。在诗社中,他与社友们以花笺诗文唱和往来,为了满足社友们的需求,齐白石在晚上灯光之下,用单宣和官堆一类的纸,画上山水、花鸟、草虫、鱼虾等,着上淡淡的颜色,制作成雅致的花笺。
在学诗学画的同时,齐白石还刻苦学习篆刻。37 岁那年,他的画作与篆刻得到一代名儒王湘绮的赞赏,成为王门弟子。王湘绮虽对齐白石的诗作评价不高,但齐白石在这一阶段的诗作中也不乏佳句。此后,齐白石 “五出五归”,饱览山川风物和自然之美,将远游途中的画稿重新整理,创作出充满诗意的山水诗歌《借山图卷》。
齐白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他临摹了很多前人的作品,学习了很多古人的绘画方式。他的画稿当中有学习金冬心的作品,也有双钩李晴江的作品,还能看到他临摹八大山人的画稿。他并不是一葫芦画瓢似的临摹,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把画中的精髓留在了自己的画纸当中。
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齐白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他的绘画作品天真平淡,将感性体验化为心灵的妙悟,体会诗画关系的内在逻辑,诗画同观,相得益彰。
三、游历四方,画风转变
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因多次游历而发生了重大转变。从 1902 年起,他应同乡好友之邀,开启了漫长的游历之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 “五出五归”,走遍大半个中国。
1902 年,齐白石受夏午诒邀请前往西安,后又随其进京,途中领略了华山、黄河、嵩山等壮丽景色。在西安和北京,他结识了不少文人雅士,拓宽了自己的视野。1904 年,他应王湘绮和张仲题之邀,同游江西南昌滕王阁、百花洲等地。1905 年,齐白石来到广西桂林,这里的山水甲天下,让他画笔生辉。他还结识了蔡锷、黄兴等革命党人。1906 年,他奉父命到广州看望弟弟,途中游览了梧州等地。在广州,他看到了八大山人、徐渭、金冬心等名家真迹并临摹,受益匪浅。1907 年,他重回钦州,与郭葆生同游肇庆、高要等地,又赴越南一游。1908 年,齐白石应罗醒吾之邀再赴广州,期间还帮助传递秘密文件。
在游历过程中,齐白石不仅饱览了中华大地的壮丽风貌,还结识了众多名人。这些经历对他的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一开始较为局限的工笔画风,逐渐转变为大写意风格。正如他在《五十五岁题画石》中所说:“余画山水恐似雪个,画花鸟恐似丽堂,画石恐似少白。” 表明他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齐白石结识了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其不足,劝他自创风格。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决心 “衰年变法”,一弃旧习,开创了 “红花墨叶” 派画法。他善于运用墨彩深浅、浓淡的特点,表现对象的质感,笔力功夫纯熟,准确神似。赋色上鲜艳泼辣,喜用洋红,明快浑厚。
齐白石的游历和画风转变,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也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四、京城岁月,声名远扬
1919 年,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初到京城的他生活并不顺遂。当时他的作品两元一幅还无人问津,他的画作风格不被京城主流画坛所接受,可谓十分落寞。他先住在法源寺,在这里,他结识了陈师曾。陈师曾已享有盛名,却在法源寺看到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大为赞赏,题赠一诗,劝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齐白石欣而受之,两人从此成为知己。
此后,陈师曾对困顿中的齐白石生活多有提携。1922 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时,特意带去齐白石几幅山水,二尺山水卖到 250 块银元。他还将齐白石的画推入巴黎艺术展览会,因其逢人说项,齐白石得以跻身于一流画家之林而身价倍增。
陈师曾与齐白石的友谊深厚,他们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齐白石在《口述自传》中感慨地说 “我那时(五十八岁)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 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 …… 得交陈师曾做朋友,也是我一生可纪念的事。 ” 两人的关系后来被人概括为 “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没有齐白石也就没有陈师曾。 ”
在京城的岁月里,齐白石不仅在艺术上得到了陈师曾的帮助,还结识了梅兰芳、胡南湖等众多京城文化名流与政界达人,并得到他们的赏识与鼎力支持。他的画作赴日本参加展览大获成功,由此声誉日隆,“海国都知老画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为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赢得了荣誉。
五、趣闻轶事,个性鲜明
(一)待客之道
齐白石的待客之道十分独特。客人来访时,手边必然会有一碟月饼和一碟花生。但这可不是给客人吃的,那月饼不知是猴年马月的,有的甚至被虫子咬过,还能看到细微的小虫子在活动。花生也隐约可见闪动的蛛网。这仅仅是一种礼数上的过程,要是客人真吃了,齐白石心里会不高兴,而且吃了这些可能会闹肚子。他的徒弟李可染去拜访时就深知这个规矩,从不动这些点心。齐白石的这种待客方式,虽然有些特别,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个性。
(二)抠门趣事
齐白石在作画赚钱后,“抠门” 之名在艺术界尽人皆知。他的钱从不存银行,都要换成金子藏起来,旧居的各个角落都可能藏着他的财富。作画时,他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且必须先交钱后作画。比如画虾,他开创了按个数卖的先河,一只虾多少钱都有明确规定。曾经有一位客人因为给的润笔费太低,他就随便画了三片咸鸭蛋。对方嫌太素,齐白石又加了个苍蝇,没想到这幅画在 2007 年竟然卖出高价。还有一次,有人请他多画一只虾,他却画了只死虾,理由是这只虾不在价钱以内。可见齐白石在金钱方面确实十分计较。
(三)装聋作哑
齐白石有个特别的习惯,不愿意给人看手相和面相。要是有人找他看相,他就会装聋作哑,打手势让人走开。有一回,一个陌生人上门要给他看相,他瞪着眼一言不发,那副要吵架的神气让客人尴尬不已,灰溜溜地走了。他儿子对此很不满,可齐白石却气鼓鼓地说自己有自己的命,不用别人算。
(四)幽默回信
齐白石与好友夏衍之间有一段幽默的故事。有一次,夏衍写信向他借两元钱,齐白石没有直接给钱,而是画了一幅牛图,撕下画后又拿了一张纸条写道:“即送士先(夏衍的字)两元。” 夏衍收到后笑了笑,在画上题诗还给齐白石。齐白石接到画后也笑了笑,说:“看了你的诗,这画就不须题了。” 这个故事展现了齐白石的幽默和与好友之间的独特互动。
六、艺术成就,后世敬仰
齐白石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其艺术成就斐然,为后世敬仰。
1953 年齐白石被文化部授予 “人民艺术家” 称号,1956 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 1955 年度和平奖。他何以获此殊荣?从其讲话中可知,正是由于他热爱家乡、祖国山河以及大地上的一切生命,把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
齐白石的绘画意境淳厚。他的花鸟画既融入前人创作经验,又固守自己发自内心的审美感受,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开创性地将乡野农家常见之物纳入中国画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花鸟画的内涵。他的山水画用传统笔墨呈现出 “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 的新境。人物画以简洁雄健的笔墨写心、写情、写精神,形象概括,天真诙谐。
书法上,白石老人自评 “书再次之”,但他的书法成就同样卓著。其书法从学习临摹前人开始,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忏碑》等。60 岁之后,他的书法走 “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 的实践之路,逐渐形成独特的 “白石书体”。其行书追求中宫收紧,左势坚守,右上开张;篆书则笔画纵横,简洁老辣,内实外展,结体自然。行笔雄健,精致苍劲,风格独特,大气磅礴。
篆刻方面,白石老人的篆刻韵味独具。他为 “打假防伪” 不时想出奇招,如在落款上,从 87 岁开始把 “石” 字下边的 “口” 写成圆圈状,后被造假者发现又恢复成方形;还用手指按压画作留下指纹印迹,对得意之作设法用技巧将原盖图章凸起。他的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
齐白石的艺术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情感,他追求似与不似的妙境。他的作品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如他笔下的虾,仅以水墨浓淡的变化就生动灵验地画出了虾的神情,成为画画的典范。他的画作题材广泛,涵盖花鸟、山水、人物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齐白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接近人们生活,写实画意的手法朴实富有趣味性,吸引了众多弟子,如李苦禅、王雪涛、梅兰芳等,为后来的文化创作发展培养了新鲜血液。他对似与不似的见解阐释得通俗易懂,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齐白石一生共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其艺术成就不仅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还为中国画坛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为现代中国绘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