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战争是近代史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争之后,日本也随西方列强一起侵略中国,这场战争以我们战败为结束,但对于西方各国侵略而言,才刚刚刚开始。

这场战役给持续几十年的洋务运动,画上了一个休止符。在这次战争中,清朝大臣在战报里反复强调,清军是因为“子弹用尽”以及“军粮不继”等原因输掉战争,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真的因为打到弹尽粮绝才投降?难道就不会有其他原因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历史的真相可能有些残酷,但恰恰因为能够触动我们的伤痛,才值得我们警示。

缺弹少粮都是借口

很多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在研究日本留下的史料时发现,清军在战役中,没有一次是因为“子弹用尽,军粮不继”而导致失败的。在每次战役结束后,日军缴获的物资都堆积如山。固然,清军在多次会战中兵力上确实处于劣势,但日军的兵力优势也不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再考虑到日军是进攻方,又喜欢分兵前行,假如清军能够集中兵力于一处,完全可以形成局部优势。清军不是没有机会,是自己把握不住。

日军与清军不同,存在资源紧张的问题,日军并没有明显的兵力优势,甚至很多时候在局部陷入劣势;其次日军劳师远征,后勤机关又比较原始,结果导致日军经常陷入子弹、军粮两缺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典型的是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南路日军子弹全部打完,只好集体上刺刀,准备和清军进行大规模的白刃战。其他几路日军虽然子弹没有用完,但军粮已吃尽或已接近吃尽。这种情况下,清军只要再拖上几天,在野外宿营的日军即已陷入极大的后勤灾难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情况在鸭绿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多次出现。所以,日军才是真正的在弹药不济、军粮不济、没有明显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进行艰苦的作战。在此情况之下,日军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了胜利。

装备不差,人问题?

如果认为清军的装备比日本差,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北洋海军的装备不比日本差,日本是有几艘新式巡洋舰,但一艘主力舰都没有,而清军有两艘七千多吨的铁甲舰。此外,清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的尖端武器一鱼雷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世纪,鱼雷和鱼雷艇是价格昂贵的高精尖武器,和今天陆军的武装直升机相当。李鸿章意识到了这种武器的威力,所以不惜工本投入大量资金,引进西方的技术、技师和生产线。事实上,在甲午战争开始阶段,清军已经可以生产出世界上一流的鱼雷,而且组建了规模庞大的鱼雷艇部队。战前李鸿章对鱼雷艇可以说高度重视,战争爆发后对于防范日本的鱼雷艇也是一再强调。

粮草充足装备精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败,究竟是何种原因?兵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难道清军就没有决胜的勇气?还是问题出现在人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看海战部分,纵观整场甲午战争,我们找不到清军鱼雷艇部队的战果。这样一个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资源,而且得到了李鸿章高度重视的新军种,竟然没有人知道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清军对新式武器的使用可谓是一张白纸。

当时鱼雷虽然威力巨大,但是技术很不成熟,只有在一百米以内的距离上发射,才能取得较佳的命中效果。事实上,清军在仅有的几次发射机会中,都是在三四百米的距离上盲目发射,不能击中日本军舰是理所当然的,这也造成士兵对武器因为认识不足,而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威海之战时,整个北洋舰队的残部被日军堵在威海军港之中,前面是联合舰队,背面是日本陆军,可以说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直到这时候,北洋水师才决定使用它的鱼雷艇部队,对日军发动进攻。

但如何进攻成为北洋舰队的痛点,在大白天排成密集队形,大摇大摆地发动进攻。这种进攻在兵书中看成自杀性进攻都不为过,在没有任何屏障的前提下,想要穿过漫长的海平面对日军发动进攻,这种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错误的指挥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我麻痹导致失败

还有一点是清军在整个对战过程中,没有必胜的决心,从上而下都弥漫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在日军攻陷旅顺后,除了徐邦道带领少数官兵在抵抗外,其余之人都在为一己私利而忙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仓库私分物资,将炮弹中的火药拆卸倒卖,甚至连电线中的铜都不放过,在这种风气下,兵不在意战争的结局,官不看重国家的尊严,战争如何能胜?

从《点石斋画报》可看出,作为当时清朝所创立的画报,本着能够将前线事件真实反馈给百姓,奈何每一次战败都会描绘成胜利,以至于在甲午战争半年之久,很多朝廷内部官员都不知有此战役发生,在文人和众大臣自我麻痹之下,前线将领学会了谎报,朝廷学会了愚弄,百姓变得浑浑噩噩,这种失败在那个时期,成为了一种常有的状态。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