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果农杨增林在介绍自己家的苹果。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霜降前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的苹果熟了,累累果实压弯了树枝。

“幺两帕”家庭农场的牌子上,“杨增林夫妇果树种植技术职称”照片分外醒目。农场主杨增林两口子在库房里忙着给新摘下来的苹果分级装箱。

“色泽鲜红,果型周正,酸甜适口。”杨增林眼中的岗底苹果,让人听着就直流口水。

“128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

为什么岗底苹果如此好?杨增林一语道破天机:它们是按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为岗底量身定做的128道标准工序生产出来的“科技果”。什么时候疏花、什么时候疏果、什么时候整枝、什么时候打杈……128道苹果标准工序说得一清二楚,果农像工厂的工人按照工序生产标准件那样管理果树,生产出来的苹果个头、着色、口感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

“现在人们来我们岗底果园买苹果,先看果农职称,有技术的,质量肯定放心。”杨增林说着掏出手机,打开微信给记者看预定苹果的客户名单:邢台市王先生32箱,石家庄市李某某20箱,北京市张某22箱……

记者粗算了一下,杨增林家农场的苹果还没下树,三分之二就都有主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增林的爱人在给苹果分级装箱。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今年我的农场产量还算不错。”杨增林掰着指头算了笔账:他的20亩苹果,特级果和一级果达90%以上,手拿把攥就能收入30多万元。

“不敢想啊,以前种苹果不赔钱就不错了。”杨增林感慨地说,“这都是沾了李老师的光,沾了技术的光。”

“有了证书,凭技术就能挣钱”

“需要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的村民注意啦!请赶快把个人的申报资料提交到岗底村委会!……”

这几天一大早,村里的广播就会喊一遍。其实不用喊,岗底人都知道。

村民梁山林早早就做起了准备。“去年评没赶上,今年说啥也不能错过了。”

让梁山林心心念的“证”是当地农民参评的“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因为封皮是绿色的,当地人又叫“绿本本”。

都说种地靠经验,岗底人为啥愿意考个“绿本本”呢?

苹果种植有一整套的科学系统方法,李保国教授给岗底村量身定制了128道标准化工序,但要真正掌握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照猫画虎”横竖做不到位。在李保国教授的引领下,岗底村村民开始了果树种植管理技能的系统学习。经过培训,很快有191人获得了原农业部颁发的职业(果树工)技能证书。

有技术才能种好树。岗底村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有证好上岗,无证难下田。”

杨书海就是村里第一批“持证下田”的果农之一。当时,不少外地种植户来岗底“取经”。原邢台县马河村村民马二红种了5亩苹果,5年了都没有开花结果,急得团团转。后来请去了杨书海。有了杨书海的技术指导,马二红的果园第二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岗底人会种苹果,一传十,十传百,请岗底村“果树专家”做技术指导的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买苹果的人知道岗底果农都有职称,果农职称成了苹果质量的一张名片。采摘客到果园采摘苹果好问果农有没有职称、是啥职称,职称越高苹果越抢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

对村民来说,职称证书不仅代表着自己掌握技术,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没有职称证,出去帮人管果树叫‘打工’,一天100块钱。有了职称证,就叫技术指导,一天得300多。”梁山林说。

越是尝到科技的甜头,越渴望有更多本领。自2013年以来,岗底村村民四次参加职称评定,215户的岗底村,已有169名村民获得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技师5名,技师117名,助理技师47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2月24日,岗底村又有39名村民获得果树种植专业职称。赵永辉摄

“职称证书就是出去打工的‘金名片’。对方一看咱是有职称的,都高看一眼。推广新技术时,他们也更信服。”杨双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增林站在自己家农场广告牌前,职称证书成卖点。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内丘富岗种果工,河北劳务新名片”

岗底人种苹果种出了名堂,村里成立了富岗公司,注册了“富岗”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富岗牌苹果获得“中华名果”称号。村民年人均收入由不足80元跃升到4万多元,成了太行山区靠种植业发家的富裕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岗底村果树种植高级技师杨双奎和他种植的苹果树。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随着岗底苹果名气越来越大,手持职称证书的“富岗种果人”身价也水涨船高,被全国各地苹果种植户争相聘请过去指导果树管理。而他们也从没让人失望,赢得了“走一地富一地”的佳绩,收获了“岗底财神”的美誉。

这些年,上百位“富岗种果人”走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5省的30多个县(区),累计培训果农5万多人次,推广果树管理技术20多项,示范推广总面积20多万亩,为各地果农增收5亿多元。“富岗种果人”也因此每年获得超过150万元的技术服务收入。

2024年10月,“内丘富岗种果工”被河北省评为省级劳务品牌。

村里最早拿到职称证的杨双奎,早已评上了高级技师。李保国去世后,他牵头成立了“李保国128科技服务小分队”,农闲时去给别的村子授课,分文不取。

“收啥钱?我的技术是李老师免费教给我的,我能问别人要钱?”杨双奎瞪大眼睛说。

几年下来,杨双奎他们共培训各地果农9000多人次,他们讲过课的地方每亩地平均增收3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队员、河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王迎(左)和杨双奎在交流苹果种植新技术。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岗底“土专家”们还出了不少科研成果。杨双奎研究出5项新技术,其中针对树龄较长老果树开发的“老果园重茬大苗建园”技术,比过去传统重茬小苗建园提前3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能为果农增收3万多元。这项技术已经在各地推广了300多亩,共为果农增收上千万元。

在岗底,没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80后、90后、00后是苹果产业的主力军。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农户办起了农家乐,村集体建设了吃饭、住宿一条龙的“托梦沟”,建成了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太行植物科技馆。果品育苗、种植、农产品深加工、采摘、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一条果树种植全产业链正在岗底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岗底村村口竖着的宣传牌。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岗底的农民不是普通的农民,我们个个讲科学、懂技术,在这儿能干好了不比在大学当教授差。”杨双牛说。

如今的岗底村,村美民富产业兴。村民们坚信,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