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篇《范爱农》文章中写道:“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又有一篇名叫《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写道:“秋瑾女士,就是死于告密的,革命后暂时称为‘女侠’,现在是不大听见有人提起了。革命一起,她的故乡就到了一个都督——等于现在之所谓督军——也是她的同志:王金发。他捉住了杀害她的谋主,调集了告密的案卷,要为她报仇。然而终于将那谋主释放了,据说是因为已经成了民国,大家不应该再修旧怨罢。但等到二次革命失败后,王金发却被袁世凯的走狗枪决了,与有力的是他所释放的杀过秋瑾的谋主。”
还有一篇《这个与那个》一文中也谈到:“民国元年革命时候,我在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未尝“读经”,但倒是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结果是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这名大都督,那便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人物,辛亥革命时,他参加了浙江起义,率敢死队攻克杭州军械局,光复杭州的过程中可谓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冲锋,为杭州光复立下首功,最后清朝灭亡,在民国建立时,曾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国民军副司令、驻沪讨袁军总司令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王金发。
王金发谱名敬贤,又名逸,字季高,号孑黎,乳名金发,1883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嵊县独乌梓村(今属嵊州市崇仁镇董郎岗村)。他自幼时受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成为太平军将领爷爷的影响,性情豪爽,酷爱习武,练就了高超的射击本领,后来在家乡组织带有绿林性质的乌带党,并秘密从事反清活动。由于家中较为殷实,其母对其事业颇为支持。
王金发的爷爷名叫王景风,少豪侠,爱交游而嗜饮,日常招致宾朋满座。尤好学技击,习戎马,有整军经武之志,以非其时,不敢发也。直到后来太平军来到他的家乡,他认为自己大献身手的时候到了,便毅然参加了太平军,由于他的武功高强,很快就在太平军中升了官。尤其是1861年12月9日(清咸丰11年),太平军在后来封为首王的讨逆主将范汝增的率领下进攻宁波,他参加这次攻城战役,为此立下了大功。
那天,对于浙江宁波富户们来说,实在太可怕了。城中的百姓不上班,不摆摊,猫在家中观察。因为贼人太平乱党攻城啦!范汝增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望京门一路用大炮轰塌长春门的城墙。随后又在灵桥门、和义门附近进行巷战。不到1小时,太平军就踏入市区,肃清了清军。在渐渐变弱的厮杀声中,披着冬日的暖阳,范汝增一步步登上鼓楼,向江北岸远眺,一边思索着如何和洋人打交道。
随后,这名有战功的王景风,就率领一支队伍驻扎在宁波,当年的具体任务就是为防止清军奸细混入,家家户户要挂门牌,门牌上写有全家姓名。出入城门带“路凭”,也即临时通行证。据《辛壬脞录》一书记载宁波驻太平军的情况称:“……贼据城六阅月,发号施令,仅在衣食,于大段处茫无头绪。虽冠服之制亦未尝颁示定式。或以红巾裹首,仍衣窄袖、着小脚裤,贵贱不辨。止不许剃发及用本朝顶戴耳。城贼无一人一骑下乡喧扰。间有私出,不过三、四里外,至申必归营,从无野宿一夜者。”可见太平军驻扎在宁波城里期间,纪律还是十分严明的,这跟太平军驻军的领导有关系。
不过好景不长,王景风没有干上几年,太平天国灭亡了,他的上司首王范汝增也阵亡了,还有很多重要将领都遭到清朝统治者残忍的虐杀或凌迟处死,由于王景风级别不算太高的战将,便逃回了老家董郎岗村这个山村隐居,娶妻生子,以种地为生,诚慌诚恐地过着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把参加太平天国的事情只是停留在记忆里,或者是偶然对子孙后代的谈话中。这个时候,最喜欢爷爷讲太平天国故事的,便是王金发。
祖父王景风不仅给幼小的王金发讲太平天国的事情,还不断地向他灌输自己祖上光荣的反抗满清的事情,上溯十来代的先祖王禹佐,更是大名鼎鼎的抗清名士,他的明末的时候官至保定通判,驻守居庸关。据《明史·列传》载:“(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大清兵入喜峰口,肇坤激众往御,不敌,退保昌平。被围,与守陵太监王希忠,总兵官巢丕昌,户部主事王一桂、赵悦,摄知州事保定通判王禹佐分门守。有降丁二千为内应,城遂破,肇坤被四矢两刃而死。丕昌出降。一桂、悦、禹佐、希忠及判官胡惟忠、吏目郭永、学正解怀亮、训导常时光、守备咸贞吉皆死之。禹佐子亦从父死。”
昌平抗清保卫战,王禹佐与其子王国宣守城不屈,双双殉难,可歌可泣。明朝廷赠光禄寺丞,谥“忠襄”,祀名宦祠,赐祭葬出生地嵊州峨峤山南,乾隆四十一年追谥“节愍”,后来族人在其出生地县城猫耳岭建专祠祭祀,清代嵊州人魏敦廉有“王节愍公祠记”以记事。不累子孙,是古人做人的一个原则,王禹佐亦有文才,著有《莅关集》二卷,生前常书写一副对联以自勉:“愿持白节酬君父,莫玷污名累子孙”。
数百年前祖上抗清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才有祖父王景风毅然参加太平军,王金发祖父死的时候,他已经22岁了,他请人为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曾简洁地介绍说:“其为人也,大类余。”意思是:“我爷爷这人,脾气和性格,都和我差不多。”可见这这位当过长毛的祖父,对王金发后面人生之路有非同小可的影响。
此时,反清潮流暗潮涌动,王金发在绍兴加入光复会并留学日本,其间与徐锡麟、秋瑾等关系密切。次年回国后在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任体操教员,迅速成为浙江革命阵营的骨干之一。不幸的是徐锡麟、秋瑾等密谋起义失败,王金发在秋瑾的掩护下逃脱,先潜回老家躲避,随后秋瑾、徐锡麟被杀害,侥幸逃脱的王金发隐姓埋名秘密返回家乡,虽然遭到朝廷的通缉和追捕,但他却凭借很强的号召力再度网罗了一部分追随者。他们像历史上的绿林好汉一样,栖身于山林草泽,常常昼伏夜出,劫富济贫,锄强扶弱。所以鲁迅在文章中说他是“绿林大学出身”,也不算污蔑。
王金发占山为王几个月后,便随陈其美去了上海,随后参加了一系列的起义,先是在上海王金发率敢死队“一行三十人奔杀制造局”,为光复上海打头阵。随后是与蒋中正等人一起又率领敢死队100余人抵达杭州,参加浙江起义。当时有报纸报道王金发率领的这支部队称“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第四队由王金发为队长,攻击军装局。其实为天然之形胜,守易而难攻……凡察杭垣阵地者,无不以此为最险、最难之区,乃敢死队竟自起点以至军装局头门,直前冲锋,势如霹雳。”
革命胜利了,清朝灭亡了。为光复杭州立下首功的王金发更是扬眉吐气,随后,王金发风光无限地就任绍兴都督。此时绍兴城的各色人等已精心组织了欢迎仪式,各学校的学生也被临时召集起来排好队迎候。据说当王都督的队伍入城时,原绍兴知府程赞清在手下的搀扶下战战兢兢地连连打躬作揖。在城内各条大街上巡视一周后,王都督便堂而皇之地入住由原知府衙门改成的都督府,正式当起了父母官。眼见王金发一朝得势,往日的亲友故交自然欣喜万分,包括当地那些曾经的革命战友,也纷纷前来道贺,或出谋划策。由于当年在日本时就很熟悉,加上共同的革命理想,绍兴当地名人鲁迅和范爱农第一时间拜访了王金发。
王金发当了绍兴都督后,在他潜意识里,王金发恐怕认为,今天的风光,乃是他出生入死换来的,享受一点,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如此一来,王金发的革命性质完全变了,迅速蜕化变质,王金发17岁时娶了一个长他4岁的女人徐桂姑做媳妇,由于对这个发妻一向不喜欢,因此一逮住了机会,年纪轻轻,就娶了个次妻沈雄卿。次妻就是小老婆。一当上领导先是纳妾杨月娟,接着又在上海迎娶名妓花宝宝为妾。想想那个时候的人真有意思,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四个老婆,王金发照样能革命。正如鲁迅文章中说的“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王金发小有胜利,便陶醉在胜利的凯歌声中,可是,好景不长,王金发在老百姓的口诛笔伐声中灰溜溜地离开了绍兴。不过,他当这个大都督还是大有收获,那就是手握几十万的大洋,之后在上海滩上花天酒地,豪饮豪赌,买了座小洋楼,美其名曰“逸庐”,然后便舒舒服服做起了寓公,此时的王金发,几乎将全部的心思花在了物质享受上。成天醇酒妇人,安享温柔富贵。
你想享福不革命,别人就革你的命,当王金发想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当年的好友浙江都督朱瑞便盯上了他,有一天朱瑞在自己的公馆宴请王金发,对于老朋友的盛情款待,王金发毫无戒备,结果饭吃到一半,被关进了陆军监狱。二十多天后王金发在狱中稀里糊涂命丧黄泉死时年仅33岁。
王金发死后,在当年轰动较大,从他年轻参加反清,胜利了却蜕化,年纪轻轻就被杀害,让人感到惋惜,后人的诗曰:功罪何当付盖棺,纷纭谣诼总无端,秦人倘识符生枉,蜀老能为葛相宽;败寇成王谁定论,恩牛怨李此旁观,荒坟鬼哭鸺鹞叫,一卷丛残带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