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是苏日之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次鲜为人知的战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没有哈勒欣河畔的这场较量,就没有苏联东部边境几年的安宁。
当时日本军阀分为两派,“北进派”和“南进派”,北进派是以陆军为主。主张进攻苏联和蒙古;南进派是以海军为主,主张南下攻占东南亚,向美、英开战,夺取南太平洋称霸世界。哈勒欣河战役则是日军向苏联红军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如果此战役日军获胜,说明苏联红军不堪一击,日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苏联。如果战败了,下一个目标就有可能南下攻击东南亚和南太平洋。
战役之前,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此战役只能胜决不能败。因此斯大林特派能征惯战的朱可夫,担任此次战役的主将。而这一战,苏联动用的装甲车在战场上发生了巨大的威力。
也许是由于国土辽阔,自沙俄时代起,俄军就对机动能力格外重视。上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拥有的装甲车辆更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其中基于卡车底盘研制的BA-6轮式装甲车最受欢迎。
BA-6系列装甲车是苏联红军列装的第一种6轮驱动装甲车,它使用与T-26坦克一样的45毫米口径火炮以及1挺DT同轴机枪,车身中部装备1挺7.62毫米口径DT机枪,车体长4.65米,宽2.1米,高2.2米,重约5.1吨,乘员4名。尽管BA-6装甲车防护能力有限(装甲厚度仅10毫米),但它装备的45毫米口径火炮能击毁同时代大多数坦克,所以仍被苏军大量列装。
1939年5月13日,苏军和蒙古军队与日本关东军在哈勒欣河一带爆发大规模冲突。5月28日,侵占中国海拉尔的日军第23师团向战区派出由骑兵、装甲车和步兵中队组成的混编部队。该部在日军第10航空队的配合下,成功偷袭哈勒欣河东岸的蒙军第6师师部,打死师长沙日布,但随后遭到附近的苏军第7旅和蒙军余部夹击,于次日被全歼。此战中,苏军的48辆BA-6装甲车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将骁将朱可夫调到哈勒欣河前线,并满足他的增兵要求,又组建了第8、第9装甲车旅,加上步兵师等直属侦察营的配属,苏军在哈勒欣河前线的装甲车总数接近400辆,其中大部分是BA-6系列的轮式车辆。
1939年6月27日,日军航空队空袭苏蒙军集结地塔木斯克,炸毁苏军战机30余架。
1939年7月3日,日军第23师团1万多人,偷渡哈勒欣河,分路向哈勒欣河西岸苏军驻守的巴英查岗山进攻。进攻日军凶焰十足,以为苏联红军又和沙皇俄国的军队一样,不堪一击,(日俄战争时俄军确实不堪一击)消灭苏联红军是举手之劳。因此战前邀请多国武官、记者,到他们的前方战壕掩体部,观摩日军是如何消灭苏联红军的。
驻守巴英查岗山的苏军只有1000多人,50门火炮,很难挡住日军的进攻。朱可夫严令苏军部队坚守巴英查岗山制高点,拖住日军主力,等待援兵。自已亲率主力赶往救援。
7月3日凌晨,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巴英查岗山苏军阵地发动猛列进攻。苏联守军寡不敌众,阵地接连失陷。正在危急时刻,朱可夫指挥两个坦克旅的援军赶到。300多辆坦克排成横阵,绵延几公里。排山倒海般压上日军。日军官兵骤见几百辆坦克隆隆开过来,顿时惊慌失措。日军汽车在坦克追击下,夺路逃窜;战马受到钢铁庞然大物惊吓,拖着火炮乱冲乱撞。万余日军被苏军坦克冲散,溃不成军。日军本以为可以轻取巴英查岗山,炫耀皇军军威,不料却在外国武官和新闻记者面前大大的出丑。
7月7日,严重减员的日军再次组织第72旅团夜袭分队,他们倚仗兵力优势,眼看就要拿下河西岸的桥头堡阵地。就在关键时刻,朱可夫指挥的装甲车群及时驰援解围,完全没有反装甲武器和火炮的日军步兵顿时遭遇灭顶之灾。
7月15日,苏军增援部队全部赶到,朱可夫麾下集结了5万人,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542门火炮和迫击炮、515架战斗机和55万吨弹药等物资。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苏军和蒙军于8月20日分三路发起进攻。8月21日和22日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在大沙地域,苏军遭遇日军的顽强抵抗。面对胶着战况,朱可夫命令第9装甲车旅立即投入战斗,并加强炮火支援。8月26日傍晚,苏军坦克和装甲车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合围,随后开始穿插分割。之后,经过4天激烈交战,日军战死近万人,第23师团主力几乎被全歼。
此战是战争史上首次多兵种协同作战。通过哈拉欣河战役,苏军在组织坦克、飞机与其他兵种协同动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经验。
最主要的是哈勒欣河战役,扭转了鬼子的进军方向,随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和围歼驻菲美军太平洋集团8万人,轻松得手,结果把一直发战争财,袖手旁观的美国拖进太平洋战争,改变了经济和力量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