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香港工资水平远比在内地打工为高,所以来港工作是不少内地劳工的“致富梦”,而香港特区政府也为缓解香港各行业人手短缺的困境,自去年9月4日起正式推出了“补充劳工优化计划”,这个实现“双向奔赴”计划为期两年,香港解禁了包括售货员、收银员、侍应生、发型师等在内的26个低技术或非技术行业工种,并规定这些外劳的工资不得低于香港工资中位数。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10月23日的立法会会议上透露,该优化计划实施一年来,已批出近2.9万个输入劳工配额,其中侍应生岗位最为紧缺,获批人数超过5000人,初级厨师和售货员也分别有2867人和2294人获批。
然而,随着大量内地劳工涌入香港,一系列关于外劳权益保障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港媒记者经过深入调查,揭露了其中的乱象内幕:许多外劳在来港前不仅要支付巨额的中介费,而且在正式上班后还要面临工资被大幅克扣的情况。
根据特区政府的规定,外劳必须通过内地14间持牌劳务公司申请相关劳工计划。然而,由于劳务公司的工人网络有限,坊间衍生出了大量中介,他们负责招揽工人再介绍给劳务公司。尽管国家商务部已禁止中介介入外劳输港流程,但中介仍然私下操作,且两地缺乏专门的法例监管,导致中介收费无谱,外劳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记者发现,许多内地中介在社交平台上张贴招聘广告,以短视频形式分享在港外劳的生活和申请流程,吸引了不少工人的关注。这些中介在招揽工人时,几乎来者不拒,对工人的经验和履历要求并不严格。然而,在费用方面,中介却巧立名目,收取高昂的中介费和劳务费。
正常情况下,外劳需要向中介和劳务公司分别支付两笔费用。中介费一般为月薪的1倍至1.2倍,其中包含办证费用;劳务费则普遍相当于月薪的6%再乘以合约期限(通常是24个月)。这两笔费用都是一次性缴付,合计近3万至5万多元人民币。对于许多外劳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甚至有人在未赚钱前就先背上了一身债。
更令外劳们感到不安的是,即使他们成功来港工作,也要面临工资被克扣的风险。有港媒记者经过数月深入调查,发现了一条剥削外劳的黑色产业链。表面上,大判(总承包商)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给外劳,但实际上,负责打理宿舍的管理公司却扣起了外劳的工资卡及密码。银行户口及汇款纪录显示,发工资的第二天就有人擅自提取银行户口内的工资,疑似抽走了五六成的人工,余款才以现金汇款方式过数到外劳的内地户口中。而过数人正是管理公司设于内地的公司或关联者。
记者采访了多名外劳,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工资被大幅克扣。外劳蒋先生透露,他在港打工时,每月的工资都会被人提走五六成,余下的四五成工资才汇到他的内地户口。而且,这笔汇款通常要滞后一个月才能到账。例如,今年5月大判出粮约3.5万港币,他6月实际到手只有约15500元人民币。
蒋先生还表示,他初来香港时,管理公司要求每名外劳办理两张香港电话卡,一张自用,另一张则用于办理出粮银行卡时进行登记并上交。这样一来,外劳们每月出粮时或银行账户内金额变动时,只有管理公司能收到通知。因为开户时的电话号码在管理公司手上,收信地址填的也不是外劳自己的,所以他们完全收不到任何银行讯息。
除了工资被克扣外,外劳们还面临着加班时数被“报细数”的问题。不少外劳表示,他们几乎天天加班,但加班记录却往往与实际不符。一些人当月的月薪连同加班费理应达到6万至7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了4万元甚至更少,之后还被人进一步克扣。
针对这一乱象,港媒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揪出了背后的始作俑者。他们发现,一些管理公司与大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受大判指示克扣外劳工资。这些管理公司不仅扣留了外劳的出粮银行卡和密码,还擅自提取工资并将大部分款项据为己有。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外劳在反抗剥削、向特区政府部门投诉后遭到了管理公司的报复。他们被要求前往深圳“谈工作分配”,实际上是恢复抽油水并威胁不前往深圳谈话的工友将被视为“放弃工作”。
为了维护外劳的合法权益,港媒呼吁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力度、优化现行机制。同时提醒广大外劳在来港前要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申请工作避免陷入中介的陷阱。只有加强监管和优化机制才能确保这一举措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外劳和香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