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某豪华品牌在中国的合资车企或将面临“解散”的命运。

然有消息传来,潜在的方案是与进口车业务等直接合并形成一条线管理。借此达到减少人员数量、提升效率的目标。

有知情人士对此表示,该公司的整合最终方案还未确定,一切还存在变数,当下也仅是对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豪华燃油车“胜算几何”?

实际上,随着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连续3月超过燃油车持续破半自主品牌不断撼动高端市场争夺市场份额国内平均每天倒闭10家4S店,24上半年倒闭近2000家,亏损达50.8%......这无疑对以燃油车为主的豪华品牌产生了巨大冲击。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深化不同价位的市场布局。例如比亚迪的仰望、腾势参数图片),华为的鸿蒙智行,新势力的“蔚小李”等等,是争夺高端市场份额强有力的竞争者。

对于以燃油车为主的豪华品牌,在能耗经济性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给消费者以直观的感受——这配置也太低了吧!

这类沉寂下去的豪华品牌,无不有两个鲜明特点:销量差+知名度低

所以,不少消费者会按照基本的消费逻辑:选择同价位性能配置更好更多的,销量好的,知名度高的。自此两极分化愈发严重,更少的市场份额,以致弄出此现某品牌解散的谬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乘联会给出的近些年市场份额变化表可以看到,豪华和主流合资都同比增速都为负数,而自主品牌的累计零售销量则以同比17.9%的增速发展。

整个合资豪华车市场下滑的原因除了自身的产品迭代速度太慢,导致没有跟上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之外,新势力的到来也分食了不小的市场蛋糕。

某豪华品牌,你觉得会是谁呢?

根据目前销量、股权变化、内部环境、未来前景、近期新闻等方面综合考量,笔者认为或为以下品牌:

·极星

2024年2月1号,沃尔沃撤资且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吉利,至此极星变为吉利独撑

10月19号,极星2新车大幅打折销售引发广泛关注,一博主发布的截图显示带牌极星2新车包牌价仅13.5万元,远低于官方指导价的41.88万元,相当于打了三折甩卖,你敢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品牌销量不佳,南京极星总部项目还突然搁置,吉利或因产品与极氪冲突等因素,对是否接手有待考量,该品牌大概率面临解散,但只是推测,具体走向待观察,市场多变或有转机。

·讴歌

品牌知名度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车型单一且更新缓慢、内饰动力缺乏亮点导致销量的不济,另外母公司本田今年的销量下滑也比较严重,无法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撑。

·英菲尼迪

在中国市场前景不明,今年前9个月平均只卖出177辆,其品牌且倒闭的4S店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奇瑞的捷豹路虎同样也有不小的声音,其与华为的智选模式、HI模式差别很大,捷豹和路虎内部争权,加上受到新能源的冲击较大,形势严峻。

·DS汽车、JEEP汽车也从销量上、品牌布局动作上也渐渐淡却了声音。

豪华包括但不限于:奥迪、奔驰、宝马、MINI、smart、特斯拉、凯迪拉克、林肯、沃尔沃、捷豹路虎、JEEP、讴歌、DS、极星、路特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何去何从?行业整合风云或成趋势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整合集团资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发力,通过收购其他公司、合并旗下品牌、合并研发部等等方式,让旗下更多产品,也能无需太多成本,让更多更好的科技技术普惠平民,试图通过资源整合为濒临破产的子公司焕发生机。

目前国内各大车企在资源整合上,就有不少案例提供参考:

·比亚迪

从分到合,在不断切换阵型。

据悉,比亚迪内部负责自研智驾的天璇开发部与天狼研发部近期已被逐渐弱化,形成一个整体。

比亚迪向来推崇内部赛马,无论是自研芯片还是自研智驾,内部常常有多个部门同步进行、相互竞争。这种组织架构虽有助于激发竞争活力,但也存在分散精力、影响产品节奏的风险。特别是智驾研发上,更注重“精”而非“多”,只有组建专一团队并整合发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当下比亚迪智驾自研团队的整合,无疑是其向自研量产发起冲刺的重要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奇瑞

3月7日奇瑞对东南汽车的完成收购。有厂房和生产线提供产能支持,且位于福建沿海的地理位置,离各大港口都很近,产品出口便捷。有望巩固供应链体系、实现国际版图扩张。

·长安汽车

在品牌整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将欧尚品牌划入引力序列

·吉利

9月1号,吉利发表《台州宣言》,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与高效融合,将几何正式并入银河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汽车网评:

“生活就像被强J,如果不能反抗,就好好享受吧。”

正如郭敬明所言,如果无法反抗,真的没有机会,品牌注定面临的肢解,那就坦然接受这个结果,顺应时代的汽车整合变迁也罢,对自我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发挥企业旗下所有子品牌、所有车型的通用能力和技术,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这是集团资源整合的优势,让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的价值以一种形式得到延续,或许也是当下权宜后的最佳之选。

诸位有何见解?诚邀留下珍言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