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为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馆长谢燕申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和张宏蔚为清华艺博捐赠《双骑士雕像》等7件非洲雕刻艺术品。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孙大鹏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展览由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的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展览共分“人与神:信仰与仪式”“人与人:权力与情感”“人与万物:有灵的世界”“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四个单元,共展出200件(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祭祀顶饰,马里,班巴拉族,木制,21×21×99 cm,18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芳蒂族梳子雕像,加纳,芳蒂族,木制,16×3×79 cm,20世纪末

因非洲宽广的地域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诞生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不仅仅是广为人知的埃及艺术,中非和西非的木雕和铜器,也具有鲜明的特色。非洲艺术中的人与神的关系贯穿于神话、宗教信仰与仪式之中。非洲的面具和雕像不仅是视觉艺术品,更是连接人与神灵的媒介,以及超自然存在的具象化表达。艺术、信仰与仪式在非洲文化中紧密相连,面具和雕像在仪式中的使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神圣力量的载体。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知自然、生命以及繁衍的力量。非洲艺术通过雕像、面具等形式,成为人与权力及社会关系的重要象征。面具和雕像在仪式中的使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神圣力量的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后铜头像,尼日利亚,黄铜,27×34×100 cm,18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帕面具,尼日利亚,约鲁巴族,木制,36×17×78 cm,18世纪

非洲艺术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灵性,还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敬畏。非洲文化不仅认为灵魂独立存在,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等也充满生命力量,彼此交织成一个有灵的世界。动物雕塑和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超自然力量和智慧,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精神纽带。打击乐器则通过节奏和韵律与自然共鸣,仿佛自然的声音在人类生活中回响。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现了非洲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共存和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狮子像,贝宁,丰族,金属、木头,82×28×68 cm,18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王豹头盒,尼日利亚,黄铜,21×31×98 cm18世纪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非洲艺术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启发了现代艺术家摆脱传统的审美观念。在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中,非洲雕塑和面具的简洁几何造型与抽象表现手法为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帮助他们突破写实主义的传统。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便借鉴了非洲面具的几何造型,马蒂斯通过其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传统美学。非洲艺术的独特性吸引现代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助力了现代艺术从传统向创新的转型。作为现代观者,在欣赏非洲艺术时,应理解这些艺术作品在宗教仪式和部落结构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而领会非洲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厅现场。

据悉,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展出至2024年12月15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