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知道刻在了多少代人的心中,但是在小学学这首诗的时候,老师很少跟我们提及它的作者,也不会像李白,白居易那样,详细的介绍他的生平。
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本着负责人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还是孩童,心智不成熟的我们,只能不说。
那么写出《悯农》这样反映农民辛苦劳作的传世名篇的李绅,后来怎么样了呢?
李绅祖上曾官至宰相,父辈也是县令,所以他是出生官宦家庭的公子哥,之所以能写出反映劳苦大众的名篇,是因为后来家道中落了。
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娘俩相依为命,到无锡生活,并找了个偏远的寺庙在里面读书。唐朝时,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没钱上学可以到寺庙读书学习。可能是李绅太爱学习,有没有纸张,就在佛寺的经书上边边角角写起了字,从而被驱赶出寺院。此时李绅十五六岁的样子,从他后来的诗中可以得知,被赶出寺庙后,李绅流落街头,靠乞讨生活,估计母亲也去世了。
生活贫困,却没有令李绅放弃学习,依然刻苦读书,期间就诞生了名作《悯农》,同时也受到当时的韦夏卿,吕温赏识。
29岁这年,李绅应试落第,却结识了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此后几年间除了安心备考,也和白居易等交流诗文,更有元稹作《莺莺传》,李绅作《莺莺歌》的佳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李绅再考,中了进士,此时的他一腔抱负,立志做个清官,初生牛犊不怕虎,揭发节度使李锜谋反,李锜将其关押,待李锜被杀后,李绅放得释放。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件事的刺激,之后李绅在和白居易等人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几年后,毅然投到了李德裕门下,参与党争,李党失败,李绅被贬,通过诗文发泄心中不满,后来李党又得势,直到晚年李绅官居宰相之位。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李绅的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参与党争后与白居易等人算是分道扬镳了,随着官职封升迁,李绅的生活作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再也看不见辛苦劳作的农民了,李绅的生活有多奢侈呢?
刘禹锡曾作诗讽刺,并有了“司空见惯”的典故,曾经举荐他的韩愈也对其嗤之以鼻。
《赠李司空妓》一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是李绅邀请苏州刺史刘禹锡参加宴会时,刘禹锡看到李绅家全都是色艺双绝的美女,肝肠寸断,所作。
据说李绅喜欢吃鸡舌,每天要杀几百只鸡,每顿饭花费更是高达百两,千两银子。不知道他此时是否还记得自己的那句“粒粒皆辛苦”,李绅生活奢靡,家妓成群,为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酷吏”。
李绅依附李党得势,连族叔都要自降辈分到孙子辈,李元将为了讨好李绅,自己称孙子。同科进士崔巡官路过李绅的地盘,没有前去拜见,被李绅硬抓了去,打了二十大板。
百姓无法忍受李绅的酷暴,纷纷渡江逃走,而李绅却不以为意,觉得走的都不是良民。手上更是有冤假错案,李绅晚年最大的污点:吴湘冤案。
李绅接到人举报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公款,强抢民女,二话没说把吴湘给抓了,判处死刑。然而此案上报后,谏官觉得有漏洞,就派御史崔元藻复审,结果是贪污是有,数额不多,没有强抢民女,所以判处死刑是不合理的,但是李绅坚持要处死吴湘,把他送上黄泉路。
已经74岁的李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早年李绅就知道吴湘的叔父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为了讨好李德裕,李绅给吴湘罗列罪名,置之于死地。李德裕知晓后,为了袒护李绅把御史崔元藻贬绌。
唐宣宗继位,李党落败,李德裕被贬绌,吴湘的哥哥为弟弟翻案,吴湘得以平反,此时李绅已经去世了,但是还是得到了惩罚,削去爵位,子孙不得入朝为官。
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李绅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也从一个志存高远的清官,变成臭名远扬的“酷吏”,
就算小时候家道中落,后来大富大贵了,如此扭曲的心理,是弥补那份缺失吗?
听到这里,难怪有学者说,:“毁童年。”历史上“毁童年”的人可不止李绅,还记得孔融吗?
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家喻户晓,那长大后的孔融呢?
历史上孔融是被曹操处死的,理由是孔融是个没有孝道的人。他认为,子女是父母情爱的产物,没有对父母尽孝的义务。曹操本来就对孔融有意见,正找机会整他,听说孔融有这样的言论,立刻抓了起来。
“百善孝为先”,曹操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处死了孔融。孔融的这个说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让人无法理解,孔融知道自己性命难保,希望能留幼子一命,而孔融的儿子却留下一句千古名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一举成名的人,最后却没能守住初心,古今大有人在,而这与童年的经历大有关系。
少时成名,未必是一件好事,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一时间得到众人关注,极其容易浮躁,无法静心学习。或者为了哗众取宠,做出或者说出违背伦理道德的事。
结束语
孩子少年如果就小有盛名,父母更应该加以严厉要求,防微杜渐,防止长残了。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太多,无论面对什么,只要坚持去做“对”的事情,就不会有焦虑,内心平静,就能闲看天边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