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轻洒,几重胭脂醉泪眼;七夕午夜,几度凉薄话巴山;沧海桑田,除却巫山不是云。大唐盛世,可悲可叹,汉白玉石,步步生莲,那般恢弘,是梦中的天堂,是我不曾见的辉煌。
李贺其人
李杜诗篇万口传,天下谁人不知晓,仙圣之名扬天下,鬼佛又有几人知。唐朝存世,共计二百八十九年,共历经二十一帝,以诗词之盛,冠绝史册。大唐国风开放,兼容并包,大小诗人,更是不计其数,仅存诗便有五万余首,令人感慨,盛世!
凡诗冠天下者,皆有封号,仙圣自不必多言。佛为王维,狂为贺知章,魔为白居易,共计十人,风格各异。而其中,画风最是怪异的,应为诗鬼李贺,李长吉也。其才华可与李杜齐驱,画风瑰丽奇伟,不避鬼怪。
可惜红颜多薄命,才绝必福浅,此人身世坎坷,命运离奇。别人的一生起起伏伏,而李贺的一生,却从未到达高峰。李白不济,尚可三贬出长安,也曾令力士脱靴,贵妃研磨;李贺不济,却是一生不尝见圣颜,伴君侧。
据载,李贺此人,生得面黄肌瘦,形如枯槁,手指又是极长,故而得了个浑名,长爪郎。手虽无缚鸡之力,但胆量却是极大。同是郁郁不得志,人家杜甫是骑个小毛驴,流山荡水,感叹世之疾苦。
李贺可好,骑驴过墓林,笔书阴鬼事,让人委实不感苟同。再有便是,李贺倒算是个皇亲贵戚,却是极惨,旁的东西倒是一样没有,只是家道中落四字,却是占了个妥妥的。
哪怕当年,武则天即位后,对唐室宗亲大杀四方之际,李贺这个小透明,老老实实地窝在县城里,倒也没人想起过。许是人生疾苦,李贺的诗才会那般悲怆。可在十九岁之前,李贺还有梦可做,十九岁之后,却是连梦都破了。
古时文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是什么?考取功名,李贺在怪,也是文人。他本不在乎功名,可有人在乎,一举成名,却一生不得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李贺尚未弱冠,进士之名便可加身,何其风光。
可他不坑爹,有人却拿他爹坑他。其父李晋肃,只因晋冋进犯了嫌名,李贺不得不前功尽弃,如果你想毁了一个人的话,那就把他从天堂打下地狱,这最是奏效。
千古绝对
大约是在公元八一三年,即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百感交并,故作此一诗。此诗之中,独遗半句,名满天下,后世传唱。那便是,"天若有情天亦老"。
许多人都说,这句话太过悲伤,浓浓郁郁的,散不开,化不掉。可我啊,却不知为何,偏偏读出了壮志豪迈。我甚至感觉,李贺在吟出这句诗时,就已经得到了重生与释然。
或许这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毕竟天最是无情,他不通晓人事,亦不放过任何人。
不信你看,战国烽烟四起,这天没变;嬴稷坑杀儒者百万,这天没变;汉武光兴,隋唐建国,这天亦未变。
沧海桑田,可天永远是那片天,亘古不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仁人义士,痛骂这世道无常,可又有几人能得长寿,与天同齐。我却只认李贺这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管他什么生死,什么富贵人生,只望这天永远不变。
无情也好,有情也罢,人世一遭,哪有那么多的闲工夫,耗在这里。问天,也问世人,所谓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求什么?无情的天反而更公正,正因无情才得长久,动情即殇,可不是说说而已,哪怕天,都将会老去。
不求种种,但求岁月静好!
下联已出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非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世多苦苦思索,文人也大都踊跃尝试,却是难有人可对出下联。即便有,可尽是些心如无尘心自明,或海如无量海自枯之类的,总也免不了俗套。稍加品读,却是缺了些味道。
大唐此后余年,无一人对出,直到二百年后,一次宴席之上,下联这才横空出世。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旦落入了循环,天才很容易成为疯子,而一旦破解了这道鬼打墙,疯子就或许会成为顶尖的天才。
而所谓天才,总有一些方面是异乎常人的,就比方说,胆识和行为。天才行事多偏颇,且不顾忌他人看法,我行我素,只为成为自己一人的英雄。而百余年后的大宋,为什么有人可以对出李贺之联,那就在于此人同李贺一般,都是可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天选之人。
石延年此人,读书求快,不求甚解,平生最是懒散,却是最喜,斗酒十千戏欢谑。
一次大宴,惯来嗜酒如命的石延年,果不其然,又是一如平常,酩酊大醉,可真算得上兴尽所致。
可别小看了这个石延年,虽说他并不用功,却天赋异禀,出口成章,倚马而靠,所写文章,皆为上上之乘。此时,一人提起了李贺的千古绝句,顺口就提了出来。席上大多起哄,嚷着让石延年来对,轰轰隆隆的,但把石延年吵将了起来。
半睡半醒间,石延年一抬头,正瞧天上满月如盘,不禁想起弓月似弦来。立即顺口而出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满座无不拍手喝彩,皆以为妙。这就是差距,天生便有,有些人凭着自己的天赋,哪怕玩,也能玩出个锦绣前程。
同样是玩,却有不同的未来,两百年间,谁也没有能找到的答案,一个酒鬼给了出来。
而在这之后,又是几百年的光阴,一个站在土地上,对着众多父老百姓的人,亦给出了交代。
他就是我们伟大的主席,而他的答案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气概之豪迈,更胜李贺。不同的时代,对于李贺的此联,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我们也不难从这些答案中,去探索,那些字眼背后的故事。
一幅对联,来示的却是古今,两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