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383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父母养育儿子时,别踩这些精神心理的“雷”

02、男性成年以后,如何处理好这些千古难题?

03、学会这3点,把孩子真正教育成才并不难!

今天(10月28日)是“世界男性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口发展高质量,男性健康全周期”

一讲到“男性健康”,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男科疾病”、“生殖健康”。

即使今年的主题拓展到了“男性健康全周期”,绝大部分人想到的还是躯体疾病的防治。

其实,在生物医学相当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男科疾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甚至已经不再是临床难题。

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在复杂、“内卷”的社会环境下,男性的“精神心理健康”更值得重视。

身体“硬件”要过关,精神心理“操作系统”的“软件”更要与时俱进、保持流畅,这才是真的健康。

而且,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们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很有可能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了,一直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最后意外“爆雷”。

所以,男性的精神心理健康也是“全周期”的,一生要过很多个“坎儿”,必须从小就重视,积极“排雷”。

那么,这些“雷”到底在哪里?父母应该怎么及时识别、科学处理?

以下详细分享精准心理学在临床中的突破性发现。

01、父母养育儿子时,别踩这些精神心理的“雷”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国内“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

但随着国家持续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还有女性社会地位的明显提高,这个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了。

不过,有一个事实还是无法忽视:

如果一位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一名男孩,他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关注、期待、要求,跟女孩相比,仍然不完全一样:

男孩受到的溺爱和过度夸奖,尤其是在某些地区,往往更多。

在很多家庭中,老人、甚至父母仍有一定的“男孩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他们对男孩更疼爱,又或者说更溺爱,老人跟孙子之间的“隔代亲”的问题更凸显。

要是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老人和父母肯定特别操心,处处保护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敢让孩子多尝试新鲜事物。

要是孙子还特别可爱、聪明伶俐,老人们还容易过度夸奖,“我这孙子,那真是绝顶聪明!将来当大官!”

孩子被夸,开心得咯咯笑,老人见孩子高兴,他们更高兴,夸得更加厉害。

要是孙子闯祸了,很多老人、父母会一味维护,忙着“擦屁股”。即使大人在外面向别人赔礼道歉,回家也不舍得骂孩子,孩子一哭,大人就让步。

精准化、系统化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很多典型双相障碍的“病根”之一,又或者是飞扬跋扈、毫无自我反省意识的人格异常,就是这样“教”出来的。

比如,知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李天一,现改名为“李冠丰”,他从小被父母惯得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最终因犯下强奸罪而入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小孩因父母不肯让他们玩手机,或者不给他们买手机,就当街殴打父母,令人震惊。

虽然说,如果女孩接受这种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但相对来说,男孩面临这个问题的几率更大一些。

孩子再长大一些,就要上小学了。对比起女孩来说,男孩在行为纪律、学习成绩上的问题更凸显。

很多男孩在学校很调皮,成绩也惨不忍睹,是班主任的“重点投诉对象”。

家长又着急又无奈,但也想不到办法,只好归因为“男孩懂事得晚,长大点就好了”。有的则选择“认命”,“我家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

其实,这样的归因是不理性的。

虽然男孩、女孩心理成长的速度确实不同,但如果男孩过于好动、总惹事,成绩特别差的话,这背后其实是“学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

这里说的“学习障碍”跟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商没有关系,而是后天在学习方面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比如父母和老人对男孩的要求和期待特别高,望子成龙,对孩子的学业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孩子不堪重负。

也有可能是父母、老人过于“放养”,甚至采取极端的“快乐教育”,导致孩子对“枯燥”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严重缺乏高效学习状态,甚至厌学。

当然,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有些孩子虽然考上了清华、北大,却因为存在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隐患,最终作出出格的行为,导致悲剧的发生。比如残忍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以及暴力杀妻的清华学子陈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不少清华、北大的学子,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出现了所谓的“空心病”,还选择了出家。北京的龙泉寺是一所“网红”寺庙,里面就有不少顶尖名校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泉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反的,即使孩子成绩一般,但品行好,性格佳,其它方面都平平稳稳,也能相对健康地长大。

但问题是,事情没那么简单。

很多父母刚放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执念”,随着中学阶段的到来,其它问题接踵而至:

男孩“性教育”和青春期叛逆的问题;

性取向、性别认同、甚至是性心理障碍的问题;

早恋的问题……

上面这些问题,随便一个要是发展到严重的地步,都足以让父母感到头痛!

以下逐个分析。

对于性教育,其实在孩子童年、甚至幼年时期就要有意识地开展了,不应等到孩子青春期。可中国传统观念对“性”话题往往比较忌讳,很多父母都缺乏意识。

而且就算有的父母有意识了,那怎么开展科学的、正确的性教育?去哪里能找到优质的资源?父母一筹莫展,只能自己摸索。有些父母愚昧地让孩子看女性生孩子的视频,认为这是科学的性教育,没想到埋下了孩子厌恶女性的病根,是孩子后续发生同性恋的基础之一。

那如果父母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者不掌握科学的方法,孩子出现性心理隐患的风险就相对较高。

比如在男性中较高发的性心理障碍——手淫成瘾、恋物成瘾(恋女性衣物、足部尤为常见)。

这类性心理障碍的根源往往都发生在男孩很小的时候,由于父母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孩子接受了不良的性刺激。

我们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位母亲因为缺乏意识,多次把儿童时期的儿子带到女性澡堂里泡澡,再加上一些事件,埋下了儿子罹患“恋足成瘾”的病根。

还有性取向、性别认同的问题,在青少年男性群体中也相对更常见。

有的父母得知儿子喜欢的是同性、甚至渴望成为女性,他们感觉天都塌了,根本接受不了!

他们想不明白,好好的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难道真是天生的吗,是基因突变了吗?

我们深入分析过,其实这背后的根源还是病理性记忆。

男孩有同性恋的倾向,往往源于遭受过大量的、来自于女性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跟母亲的亲子关系不良,多次被女性伤害等等。

而且受到西方社会“LGBTQ+运动”的影响,很多孩子从小就认为“同性恋”是可以存在的,至少不排斥。

那一旦他们抵触女性,只敢亲近男性,又在跟男性相处中体验过强烈的愉悦感,就很容易出现“同性恋”心理。这其实是后天形成的。

至于男孩想变性的问题,这背后也有“LGBTQ+运动”的影响,并且孩子有可能遭受过来自同性的严重欺凌,渴望像女孩一样受到保护。

还有,很多男孩进入小学高年级、中学阶段后,变得非常“叛逆”,总跟父母对着干,动不动发脾气,甚至打架、逃课。

许多父母被气得要死,但心里不重视,觉得只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了,长大就好了。

其实,很多男孩这个阶段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多数不是因为“叛逆期”,而是从小到大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从量变到了质变,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这很有可能是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者的征兆!

当然,这背后往往也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问题。

现在已经是人工智能(AI)时代,很多孩子有很高的精神追求,达到了追求人生意义的“生命阶段”。

但很多父母对此不理解,而且父母还处于“生活阶段”,一味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很容易引发剧烈的亲子冲突。

至于“早恋”的问题,无论是开明或者不开明的父母,可能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萌生情愫、情窦初开,这是非常正常的事。

有的父母思想很传统,严禁孩子早恋,“你要是敢早恋,我打断你的腿!”。这其实是“只堵不疏”,要求孩子把情感诉求强压下去,而不是理性对待,积极引导。

还有的父母其实很开明,不反对孩子谈恋爱。

比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他说他儿子高三时早恋,他知道后不免担心。但也没有训斥孩子,更没有棒打鸳鸯。

他叮嘱儿子,别因为谈恋爱而耽误学习,要跟女孩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一起考上理想大学!

可惜,他的儿子在高考前因为失恋而喝得酩酊大醉,高考考砸了,差点连大学都上不了。

可见,对待孩子早恋,父母不是宽容、开明就够了,还得懂得积极引导孩子理性处理好情感问题,甚至深层面的学习障碍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02、男性成年以后,如何处理好这些千古难题?

等到男孩再长大一些,面临选专业、就业、选择职业赛道时,很多隐患还会继续冒出来。

在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中,相对来说,男性对事业会更看重、投入的精力更大。

那到底选择什么职业和“赛道”,是求稳定还是求突破?

要是已经结婚了,怎么平衡好家庭和事业?

还有,在选择婚恋对象时,男性怎样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

很多人以为只有女孩才有“恋爱脑”,其实男孩中也有。

比如前段时间的“胖猫事件”,21岁的胖猫明显就有“重度恋爱脑”。

他住在廉价出租屋里,每天靠游戏代练辛苦挣钱,而他的女友谭竹却脸不红心不跳地花费他数十万元。最后,谭竹坚决分手,胖猫跳江身亡。

很多人说谭竹就是“渣女”“捞女”,为了钱而玩弄感情。

真相和内情到底如何,大众不得而知。但是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希望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

所以,父母们别以为生了个男孩,在恋爱方面就不会吃亏。要是缺乏健康、理性的恋爱观、择偶观,男性一样会被伤害得体无全肤。

即使男性不奢求能找到完美的“灵魂伴侣”,但也要有意识选择三观基本一致的、或者愿意互相磨合的伴侣。

而且,恋爱中再甜蜜的伴侣,组建家庭后,各种问题还会继续出现。

比如婆媳关系,这是千古难题。很多男性不懂得、也不愿意调和妻子与母亲的关系,躲起来当缩头乌龟,甚至被动地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一回家就感到压抑。

还有上面说的如何平衡事业、家庭的问题;

要是有了孩子,如何陪伴、教育孩子的问题;

如果要靠老人带孩子,如何避免老人宠溺孙辈的问题;

如果夫妻之间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一致,双方如何协商的问题……

其实,从根源上看,上面都是一名男性是否有责任、有担当的问题。如果想同时当好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这非常考验智慧。

有的男性一味追求事业成功,把家庭和孩子都丢给妻子和老人,还经常跟妻子吵架,最后婚姻破裂了,孩子出问题了,“回旋镖效应”打到他们身上,很痛很痛!

如果再进一步拓展,步入中年后,男性如何度过中年危机,避免变成“油腻大叔”、“爹味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男性如何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坚守初心,防止找小三呢?

到了年老退休了,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

有的男性退休前是领导,习惯了发号施令,被人捧着。可是一退休,下属们和工作伙伴都疏离自己了,他们心里接受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新闻报道,有近4成退休老人会出现抑郁

其实,“人走茶凉”是正常的。男性要提前对这种情况有理性、深入的理解,尤其是要了解“人性三原色”,避免退休后丧失价值感,甚至罹患抑郁症、老年痴呆。

现在是终生学习的时代,即使退休了,男性也要做到退而不休,不断自我完善,积极发掘自身的价值。

就像任正非一样,在他心中,或许根本就没有退休这个概念!

如果继续往后看,一名男性临近生命结束的时候,怎样才能带着平和的心情安然离去?

怎么才能做到此生为人,再无遗憾?

精神心理的“全周期健康”,其实是一个非常大、非常深远的话题。

03、学会这3点,把孩子真正教育成才并不难!

可能很多年轻人看到这,吓得被“劝退”:

生个男孩真累啊,要操心这么多事情;

然后又联想到,其实生个女孩也累,各有各的“雷”;

现在内卷那么厉害,干脆别生孩子了,那啥问题都没有了;

可要是不生孩子,以后养老怎么办?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纠结。

教育孩子看似有很多“雷”、很多问题,但其实如果掌握了真正正确的方法,能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很多问题都能简单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如果想把孩子真正教育好,有3点是最关键的,如果实现了,很多潜在的隐患都能化解:

第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建立高逆商。

如果孩子不但不畏惧挫折和困难,反而很快就能平复心情,理性地分析背后的原因,不断自我反省、改变、自我提升,这能避免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这是预防精神心理问题的“秘诀”。

第二,要培养孩子具备积极的三观,简单来说,就是别出现“三观不正”、道德低下、违反法律、甚至卖国叛国的问题!

很多父母盲目鸡娃,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技能,但不重视孩子的三观等精神层面的建设。

孩子的表现是很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人总会根据自己的三观来作出重大决定。

一旦误入歧途,做出离经叛道、令人咂舌的行为,再优秀的孩子也会面临“社死”,甚至遭受牢狱之灾,前途尽毁!

第三,要引导孩子具备高效学习状态。

现在是终生学习、跨学科学习的时代。如果孩子能够高效学习,往往也意味着他们能够高效工作,更容易在事业上创造价值。

以上3点,其实对于任何孩子、甚至任何人都适用。

而且,很多人以为上面都属于良好的性格,而性格是天生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妥的。

无论是高逆商、三观、还是高效学习能力,都是后天可塑的。

我们在精准化、系统化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了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

其实绝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都是症状学诊断,本质上来讲,就是大量不良的、损害正常生活的情绪、认知、行为的集合。

而它们的根源,都是后天形成的“不好的”病理性记忆,而不是基因遗传。

那么反过来说,人们一些健康而积极的情绪、认知、行为,也不是基因遗传,而是来自后天“良好的”的记忆。精准心理学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

这有点像近些年来,主流心理学里说的“积极心理学”。只不过,“积极心理学”还是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理解的。

如果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才能更深入地发现“良好记忆导致幸福人生”的真正规律,塑造起来也更高效,更快速。

所以,生男生女确实都一样,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孩子的性别不重要。

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生孩子,选择了为人父母的人生模式,那就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有意识地掌握真正科学的规律,帮助孩子成人成才、心身健康地成长。

在现在这个社会,把孩子生下来很容易,把孩子养大也不难,很多父母甚至做得更好,给孩子提供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这种爱的背后多数是“盲目的”。

要把孩子教育成“全周期心身健康”的人,甚至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确实不易。

希望父母能有意识地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给孩子的爱不再是盲目的爱,而是有觉悟的爱!把人生变得更简单,收获更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