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

图片:来源网络 文:来源《康平知青记忆》

□董玉茹

时光流逝,转眼四十五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都已成为花甲老人。在我六十几年的岁月中,四十五年前的那段知青岁月,让我刻骨铭心,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六日,我们沈阳市32中学3年7班的同学,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来到了康平县张强公社两家子大队、刘沟小队(另部分同学分到两家子大队所在地)。刘沟老贫农孙凤、军属赵大爷、辅导员张明文等对我们同学进行指导,我和我们同学在刘沟,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春天:和贫下中农撒种种地,薅地,我们蹲在地上苗草不分,是社员手把手教我们,我们识苗拨草,那一根根,长长的一眼望不到边的长垄,累得我们晚上上不去炕;夏天:给庄稼上化肥,在密不透风的庄稼地里,我们挥汗如雨;秋天:割苞米、割高梁、割豆子扎得我们满手刺,割荞麦,由于荞麦长得矮,我们几乎要趴到地上;冬天:倒粪,扒苞米,最难忘的是去苗圃传松树,我和社员一起去,回来时,由于车装得满。在下坡时,马车翻在路边,社员被甩出七八米远,而我却被压在车下,是贫下中农抬车,把我从车底下拽上来,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在农村度过了四年零两个月,那是整整五十个月啊!我干过所有的农活,吃过别人没有吃过的苦,最后由于刘沟小队知青少,我又并到两家子大队,去菜园子干活。

寒来暑往,五十个月农村的艰苦生活锤炼了我,我肩能挑担,手能提篮,不仅学会了农活,还学会了一些生活的本领:下大酱,腌咸菜,做饭、磨面,还学会用高梁杆钉盖帘。70年我订了一盖帘,43年过去了,这个盖帘一直在用,而且还那么结实。五十个月的农村生活,让我学会了贫下中家的善良纯朴;五十个月的农村生活让我人在城市长大,心在农村炼红;五十个月的农村生活让我饱尝了农村生活的苦累。七二年十ー月公社给两家子大队一个知青回城名额,大家一致推选我回城,就这样我于七ニ年十ー月十六日回到沈阳。分配到沈阳纺织机械厂,我从煮黑工到普通工,干到车间团支部书记,厂团委委员,到厂计划生育办公室的干部。八ニ年,又被厂组织部安排到厂子弟小学当老师。从此,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我爱人李道勇和我一同分到刘沟青年点。他带领我们青年点的同学在院子里种菜:黄瓜、茄子、大葱、辣椒……还养猪,冬天还挖菜窑储存大白菜、萝ト。柴不够烧,生产队出车,我们同学到几十里以外的内蒙坨子搂柴禾……艰苦的劳动磨炼了我们的筋骨,我们生活自给自足。六九年,他去公社参加斗批改,七O年应征入伍,在部队是偵察兵,由于表现突出获过嘉奖。七六年复员到地方,由一名组织干事到剧场的副经理,他踏实肯干,没架子,后来又调到沈阳市新华书店任副总经理,九五年调到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任书记、副馆长。2001年去台湾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儿童及中小学图书研讨会,他写的论文被评为一等奖,登在网上。他一直没忘记康平,没忘记两家子。康平划归到沈阳以后,少儿馆有一部分图书下架,他想到了第二故乡,和班子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把书送给两家子。96年7月22日,他和办公室主任开车去两家子,当时正值暑假,我听说后,也和他们一起回康平。经过康平县,发现几十年前的康平旧面貌也不复存在,宽阔的马路高大的楼房,整齐的路灯,都在告诉我们康平在巨变,再也不是我们当年回沈阳,因交通不便,没有车,当天到不了家,还要住大车店的困境,康平经过植树造林,再也不是盐碱地,荒沙滩,而是一片绿洲。

在公社领导陪同下,我们祭扫了张强烈士墓,缅怀烈士的英灵,这次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给两家子送去了几千册图书,两家子村非常感谢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无私援助。我们还抽空回刘沟看望了当年辅导员张明文,他身体很好,还看望了当年的会计刘宝志。

四十五年过去了,我觉得当年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知青岁月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那段生活虽然艰苦,但给了我们支撑人生的力量,虽然枯燥,但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虽然单调,但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苦不苦,想想青年点的生活,累不累,想想农民辈辈付出的辛苦,这时,我オ真正诠释了“锄禾”的真正含义,知青岁月,她让我们不忘本,不忘过去,她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

作者:1968年下乡到康平县张强公社两家子大队。先后任沈阳纺织机械厂车间团支书、厂计划生育干部、厂子弟学校老师、后在铁西区应昌街小学退休。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专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