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锡林郭勒盟在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战场上,本着“能快则快、自加压力、多干快干”的原则,以改革、创新、科技为“武器”,集中优势兵力,步步为营,向黄沙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围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者在生态治理项目区栽种治沙植物。

时值丰收的秋季,锡林郭勒盟治沙战场上频传捷报。

2024年,自治区下达锡林郭勒盟防沙治沙任务面积373.6万亩,其中,防沙治沙280万亩、风电光伏一体化异地治沙93.6万亩。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已完成防沙治沙280.1万亩,风电光伏一体化异地治沙99.39万亩,总共完成了379.49万亩,完成率为101.6%。

踏着落叶,走进浑善达克,一块块、一片片曾经裸露的沙地被植被覆盖,无人机镜头里呈现着金、红、绿各种颜色,五彩斑斓的景象仿佛是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美不胜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拍的沙地治理区。

在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呼布尔嘎查牧民朝鲁门家的草场上,网格沙障内牧草丛生,生态恢复效果一目了然。

2023年,他家5190亩沙化草场被划入治理区进行了修复,流沙整体得到有效控制。在项目实施的3年期间,主管部门为他家按1亩地每年3元的标准落实管护费。仅此一项,朝鲁门家每年增收15570元。有了这笔资金打底,他将畜群大幅压缩,力争用3年到5年的时间,彻底解决草场沙化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多伦湖周边生态美景。

“谁的草场谁申请、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这是锡林郭勒盟在防沙治沙中制定遵循的原则,也是将治沙大战场分割成小块局部歼灭战的有效措施。

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机制,锡林郭勒盟有效调动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已形成了“项目+农牧户+管护”“建设+合作社+农牧民+管护”等模式,实现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正蓝旗为例,推出了“合作社+农牧户”“合作社+农牧户+企业”以及“企业独立实施”三种治沙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资源,还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

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苏伦高娃介绍,通过这些模式,充分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既推动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今年锡林郭勒盟有137个农牧民合作社,6000余名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承担建设任务的人均增收达1.2万元。

朝鲁门说:“家里的草场恢复了,我在家门口也就业增收了。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

与此同时,锡林郭勒盟在治沙项目的布局中,创新筹资方式,采取企业出资,政府主导的治沙模式,由新能源企业按照能源指标测算资本金收益率,确定出资额度。今年,锡林郭勒盟3家新能源企业按照能源指标确定缴纳异地治沙资金11亿151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近7亿元,异地治沙到位资金额度居全区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浑善达克沙地经过治理再现美景。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薛万武说:“我盟通过制定印发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异地治沙项目区围栏封育补贴和管护补贴标准指导意见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保障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锡林郭勒盟在治沙工程的推进中,有目的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探索新技术,运用科学的治沙理念、规划、方法和技术成果,极大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质量,让科技成为防沙治沙的重要支撑。

在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达日罕锡力嘎查,该旗博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共同实施了“草原免耕太阳能智能滴灌系统生态恢复转化”项目,通过太阳能低成本提水系统,地埋滴灌管,智能分区轮灌,较大面积渗灌草场,大幅度解决了沙化草场的缺水问题。公司负责人杨少桢总结说,实现大规模的“绿进沙退”,必须要智能化、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来提升效能、精准实施。以机械化作业替代以往的“人海战术”,才能提升治沙效率,而且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导志愿者科学布置沙障。

为了提高治沙工程的科技含量,锡林郭勒盟还与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联合建立“博士服务站”,大力推广沙地疏林草原保护建设调控技术和退化植被种群更新复壮技术,建立沙化土地修复示范区2个,总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通过各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全盟治沙整体效率提高30%左右。

同时,锡林郭勒盟积极发展与沙地治理相关的育苗育种产业,就地就近采购树种、草种、沙障等治理材料,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薛万武说:“截至目前,全盟144个种苗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共提供种苗2700万株、黄柳插条1.14亿株,进一步降低了治沙成本。”

新媒体呈现:张雨婷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