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要: 裘禾敏的专著《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从多视角探讨《孙子兵法》英译脉络,从历时与共时的维度比较并分析《孙子兵法》在英语国家的接受、传播及影响,描摹《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运行轨迹和反拨情况。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 20 世纪《孙子兵法》英译及其特点,总结了典籍翻译研究的利弊得失,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典籍英译研究 海外传播 评介

作者简介: 杨平,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引言

《孙子兵法》被奉为“百代谈兵之祖”,一直以来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其战略战术既适合小规模的战役,也适用于重大的国事决策,是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世界影响最大的典籍之一。《孙子兵法》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就“子书”外译而言,翻译语种最多的是《孙子兵法》。早在公元8世纪,《孙子兵法》逐渐被翻译和传播到国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1772年,法国传教士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1718—1793)首先将《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书名为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中国人的兵法》),最早向欧洲介绍了这部中国兵书。1905年,在日本的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E. F. Calthrop)根据日文转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孙子兵法》英译本。从此,《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进行了广泛传播。在一百多年的英译传播过程中,《孙子兵法》译作频出、数量众多。根据罗天、张美芳的统计,其数量已经达到50多种(按每位译者1种版本计)。

随着《孙子兵法》翻译的日益繁荣,国内外学者对其翻译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刘殿爵1965年的论文“Some Notes on Sun Tzu”是最早的翻译研究文献之一。从1965年至2014年,《孙子兵法》翻译研究的文献共有174篇,研究主题涉及译文评析、典籍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译本传播、复译、译者主体性等。自2001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010年后,《孙子兵法》英译研究产生了新变化,集中出现了一批关于《孙子兵法》英译的本体论研究论文,讨论的专题既不限于语言层面,也不限于翻译正误,而更多触及中西文化交流,涉及军事学、哲学、传播学、文学、美学等,拓宽了英译研究的领域。诚如裘禾敏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兴起《孙子兵法》研究新热潮,除了军事与国家战略之外,《孙子兵法》还渗透到了企业管理、商业竞争、股市投资、政治哲学、人才择用、信息情报、外交谈判、交际处世、思维科学、教育科技、体育竞技、医学诊治等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子热”已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翻译学角度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索,以期更好地认识、研究《孙子兵法》这一中国兵学典籍。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的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研究文献,而且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研究主题,采取了跨学科研究视角与多元的理论途径。当然,《孙子兵法》的翻译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总结《孙子兵法》的英译历史,探讨《孙子兵法》翻译与传播的经验,对于典籍翻译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裘禾敏的专著《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系统梳理了《孙子兵法》英译的概况,深入分析了典籍翻译的特点,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与方法。该书不仅可以助力中国兵学智慧走向世界,还能促使典籍翻译研究更加繁荣。

一、多学科视角探索《孙子兵法》英语全译范本

裘禾敏的专著《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成果。他指出,《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是跨学科的课题,覆盖了翻译学、语言学、文献学、古代哲学、现代传播学、文艺学等许多学科领域。这本专著着重剖析了四种最具典型意义的《孙子兵法》英语全译本,多视角探讨《孙子兵法》英译脉络,将其置于“孙子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宏大背景下,廓清译者的翻译目的、价值取向、翻译策略及其对《孙子兵法》的总体认识,试图描绘不同译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错综复杂的翻译现象,从历时与共时的维度比较、分析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传播、影响,描摹《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运行轨迹与反拨情况。

《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一书的多学科研究视角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探讨了《孙子兵法》的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重点分析语际翻译的特点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照。第二,深入论述了《孙子兵法》军事型译本,如卡尔斯罗普译本在西方世界早期传播的特点,揭示了其英译规律。第三,从西方阐释学与中国训诂学视角探究《孙子兵法》翟林奈英译本的两个主题——“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与“创造性误译”,认为该译本因遵守严格的汉学规范与呈现严谨的英译文而成为文献型文本,在英语世界具有不可动摇的学术价值。第四,从军事学术语的视角解读格里菲斯《孙子兵法》英译本,突出译者的军事背景对兵学经典英译的影响。第五,考察国内译家林戊荪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认为林译本充分发挥了本土译者在语言、文化、专业知识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示了古代兵学博大精深的哲学内蕴与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着力突破中国英语研究。裘禾敏指出中国英语既是中国译者从事典籍英译的必然产物,也是汉英语言与文化借助翻译“杂合”的自然结果——“杂合”的译语最接近《孙子兵法》要义。他还从传统文化负载词、彰显孙武兵学语言特色、顺从中国思维等层面,阐述林译本的中国英语。

裘禾敏的《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考察了《孙子兵法》英译历史,分析了从外国译者到中国译者、从军人到学者的主体身份演绎过程,回顾了军事型转译本—学术型文本—军事型文本—文化型文本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外兵学文化交流史。该著作在指出《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挑战与魅力的同时,提出了中国典籍翻译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二、新维度开拓《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疆域

《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特色鲜明。作者恰当地描绘了主要译本在不同时期的传播规律,比较分析了《孙子兵法》在异质文化的运行轨迹与反拨情况,提出了《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路径与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交流策略。

(一)研究方法创新。作者从语言学、哲学、术语学、文艺学等多学科入手,深度讨论《孙子兵法》的英译历程。具体而言,作者把《孙子兵法》翻译研究放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宏大背景下,廓清译者翻译目的、价值取向、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译者对《孙子兵法》的总体认识,试图描绘不同时期的《孙子兵法》译本呈现的错综复杂的翻译现象。该书从历时与共时的维度,比较、分析了译本在目标语社会的接受、传播与影响,揭示了中国兵学典籍在英语世界的运行轨迹、流播反拨情况。就语言学而言,作者从高语境(汉语)与低语境(英语)理论、话题突出性语言(汉语)与主语突出性语言(英语)、本源概念(认知语言学)等视角探讨《孙子兵法》英译问题。相对于以往单一的语言学或翻译学的研究路径,该研究方法拓宽了《孙子兵法》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多维度研究视角。该书从术语学、阐释学、哲学、比较翻译等视角考察《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阐释、传播与影响,探索中国典籍的普遍翻译规律,揭示影响典籍翻译的各个因素,包括译者、读者、出版商等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这些维度有:第一,从术语学维度剖析《孙子兵法》兵学术语英译及创造性误译;第二,从阐释学维度探索《孙子兵法》英译本的“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第三,从中国佛经翻译的哲学维度考察《孙子兵法》首译本的翻译策略“反向格义”及其在英译本中的具体运用;第四,基于对《孙子兵法》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典籍译介、传播与文化话语权这一课题;第五,从翻译模因论维度探讨兵学术语历时性的复制与传播历程,揭示语际翻译是模因跨语言、跨疆域传播的生存载体与手段的规律。由此可见,作者采用了阐释学、翻译模因论、杂合论等前沿理论来探讨《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现象,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回译研究路径。该书探讨《孙子兵法》回译(back translation)问题。自有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以来,古今中外的学者一般多注重顺译(forward translation) 研究,即通常所说的从译出语到译入语的翻译活动。从逻辑上看,回译正好与顺译相对,即将译入语还原成译出语。受人类固有的习惯思维等制约,译界对回译关注很少,起步很晚。回译研究是一种重现原来跨文化交际的交际,不仅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还能反过来提升中国文化。作者从“研究性回译”与“检验性回译”两个层面研究《孙子兵法》的汉语回译本,认为其意义有三点:第一,检验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效果;第二,激活被淡忘的中国文化成果;第三,揭示中国典籍与文化被彰显或被遮蔽的内涵。通过研究回译,虽然典籍文化里那些长期固定的概念已经没有了新鲜的解读空间,却能借助翻译在英语文化体系里增添崭新的思想内涵,拓展源语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典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价值。

(四)跨文化交流维度。《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特色之一是从中西文化交流的维度专门对《孙子兵法》英语翻译的个案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同时对中国典籍外译与文化阐释、《孙子兵法》外译与全球化语境等相关主题进行探索。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很少有人从中西方文化交流视域对《孙子兵法》英语翻译进行系统、全面的讨论。裘禾敏强调典籍翻译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建议加强“中译外”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研究。他还指出,译入语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是典籍翻译的高层次诉求。从《孙子兵法》英译来看,中外译者都立足于一定的文化立场阐释、吸收、传播其精华,《孙子兵法》英译本向来是汉英文化视野融合的产物,也是《孙子兵法》原文的变体。但译本无论如何变异整合,都应与其他中国典籍一起,为新时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贡献。

三、新世纪期待《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新成果

尽管作者对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总结、分析,但由于《孙子兵法》内容的博大精深及其英译研究的复杂性等,该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一)研究对象偏窄。《孙子兵法》英译作品已有几十种之多,但作者重点研究四个译本,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可相对于《孙子兵法》这部富含哲理、诠释多元的经典著作来说仍稍显不足。一些重要的英语译本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尤其是英国汉学家闵福德与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译本,很有必要介绍、分析其指导思想与翻译策略。闵福德认为,《孙子兵法》是一部充满谚语式智慧的典籍、一部“生命之书”,其蕴含的战略思想可以应用到战争以外的领域。他还指出,孙武通过简洁、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与人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但闵福德对孙子思想有误读,应该加以纠正。安乐哲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孙子兵法》,认为这是一部哲学典籍,其最大的价值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他还认为,《孙子兵法》英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译本虽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典籍,但回归孙子的原意更为重要。在西方,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军事著作是19世纪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关注的是如何以暴力手段赢得战争,而孙武的核心思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显而易见,《孙子兵法》的兵学战略技高一筹,对倡导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当今世界更具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二)译本的影响与传播研究不足。译者要有读者意识,要重视读者接受度。真正优秀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要旨,又要具备很好的可读性,达到忠实性与可读性兼备。因此,建议采取图书馆馆藏情况调查、焦点小组访谈、读者问卷调查、书评文章分析等形式调查与研究《孙子兵法》英译本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情况,有助于改进译文质量、增强传播效果。比如,根据全球主要图书馆馆藏情况、焦点小组读者调查以及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等三方面,李宁对林戊荪《孙子兵法》英译本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林译本在英语国家受到的关注不高,译本的流通量、保有量小,这与国内对林译本的高度评价,以及《孙子兵法》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阅读、研究的热潮形成了很大反差。中国译者所译典籍要想改变“自娱自乐”的状况,真正让中国文化在海外产生影响,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从读者角度出发,开展典籍英译接受研究。另外,还要加强量化研究,譬如建立《孙子兵法》双语对照语料库,为研究兵学术语翻译、译者风格、翻译策略、读者反应、传播效果等课题提供丰富而坚实的数据。

结语

纵观《孙子兵法》百年英译历史,不难发现这部中国传世经典已在英语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这证明了《孙子兵法》跨越时空的普适价值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更通过英语等多种外语传播,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世纪中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也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国际热点问题与局部战争频发,《孙子兵法》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多语种文本不断涌现,英语译本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日益丰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外研究者对《孙子兵法》的误读并不少见,孙子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尚需填补。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孙子兵法》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孙子兵法》英译及典籍翻译与传播的研究,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让更多的海外读者理解与接受《孙子兵法》。考察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现状,探讨典籍英译的普适价值,汲取传统文化典籍的学术滋养,实现“美美与共”的人类理想,助力中国兵学智慧走向世界,促进典籍翻译研究繁荣发展,这就是《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主要价值所在,也仍是学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