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消息,不久前举办的第九届东方经济论坛上,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主席维塔利·曼克维奇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表示,由于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增加,通过铁路集装箱运输方式进口汽车到俄罗斯时,成本正在不断上涨。

据香港《南华早报》上月报道,当前俄罗斯是中国汽车的最大进口国。俄罗斯的一家行业组织代表曼克维奇呼吁,中国汽车制造商应考虑在俄罗斯实现本地化生产,这有助于节约成本。

俄罗斯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其重工业发展相当出色,然而轻工业却十分薄弱。在汽车制造方面,长期依赖进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实施制裁后,俄罗斯汽车工业深陷极为严重的危机之中。由于众多跨国车企相继撤离,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也遭受了沉重打击。在此情形下,俄罗斯急需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来填补这一空缺。

于是,俄罗斯把目光投向了正在不断崛起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的汽车企业在技术、资金、产业链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优势,俄罗斯希望借助这些优势迅速恢复本国的汽车制造能力,甚至想让中国企业彻底实现“本土化”。

长久以来,欧美、日韩等国际汽车巨头在俄罗斯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俄罗斯本土汽车工业发展迟缓,其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这就给包括中国车企在内的所有外国车企带来了机遇。不过,俄罗斯车市虽然出现回暖趋势,但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国车企凭借性价比优势、丰富的产品线和积极的市场策略,迅速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销量也逐年增长。

俄罗斯本土汽车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低迷的状况,西方汽车企业撤离之后,便留下了市场空白。中国汽车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正在快速填补这些空白。举个例子,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奇瑞汽车在俄罗斯的销售量几乎增长了四倍,达到二十多万辆。在这一现象背后,全球政治经济的博弈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同时这也显示出中国汽车企业的市场策略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面临着诸多巨大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态势为中国车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俄罗斯经济处于持续快速增长之中,从天眼查数据来看,其在全球GDP中的比重排名正在不断攀升。这一经济增长趋势是汽车市场繁荣的坚实基础,也为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其次,中国汽车品牌自身在俄罗斯市场的表现也十分有利。其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并且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扩大。这样的发展态势,无疑为中国车企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最后,从汽车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技术在不断发展并走向普及。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中国车企日后在俄罗斯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俄在汽车产业领域展开合作,这本就是一件可达成互利共赢的好事。中国的汽车企业为俄罗斯汽车市场提供了助力,并且给俄罗斯带去了新的就业岗位与技术支持,从而让俄罗斯消费者拥有了更多选择。

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有一个事实被这场风波如同敲响警钟般地揭示出来:利益在其中永远占据首位,而所谓“永远的朋友”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就拿中俄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来说,这绝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在其背后,政治博弈与经济利益相互交织,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联。

此前,美国商务部曾提出一项提议,禁止将中国制造的核心软硬件应用于在美国道路上行驶的智能联网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项禁令的涵盖范围既包括乘用车,也包括卡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这显然是意在全面排除来自中国制造的技术与组件。

此项禁令的制定分两个阶段开展:软件禁令计划在2027年生效,而硬件禁令拟定于2030年开始实施。对于那些还未推出车型的企业,禁令生效时间将推迟至2029年1月1日。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欧之间的关税博弈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近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一番表态,让这场博弈的热度急剧攀升。她明确指出,只有在中国满足三个条件的情况下,欧盟才会考虑停止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三个条件,乍看之下似乎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它们既触及了中欧经贸关系中的敏感区域,也体现出欧盟在贸易政策方面的新走向。

财联社传来消息,梅赛德斯 - 奔驰发布了一则声明。在声明中,该企业表示,自由贸易与公平竞争能够为各方带来繁荣、发展和创新。基于这一理念,他们深信反补贴关税会在长期内削弱一个行业的竞争力。也正因为如此,梅赛德斯 - 奔驰认为欧盟委员会拟定征收反补贴关税是一个错误的举动,这一举措可能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4日,欧盟就对中国电动汽车是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进行了投票。从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声明来看,在此次投票中,欧盟委员会提出的针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提议,获得了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

10月17日下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备受瞩目的欧盟电动车关税谈判进展情况。

在会议期间,何亚东表明:“到现在为止,中方所表现出来的诚意与灵活性已经达到了极限。在部分领域里,双方已经获取了重要的进展。然而,在协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这是由于欧方一直都没有积极地对关乎中欧业界核心利益的问题予以回应。中方已经正式向欧方的技术团队发出了邀请,期望他们能尽快到中国来,以便开展下一阶段面对面的协商。中方为了此事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准备工作,当下正在等候欧方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