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

会晤期间,“万里茶道”和武夷山茶叶成为媒体聚焦热词。

“万里茶道”正是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以武夷茶为代表的中国茶曾是俄国乃至欧洲的“奢侈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茶道”(图源:大武夷文旅)

1从武夷,走向世界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兴起、以茶为大宗商品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是17世纪联通中俄的“世纪动脉”。

武夷山下梅村,“万里茶道”起点。

大约400年前,武夷茶从这里出发,一路跨过南国山水,穿越草原、戈壁、沙漠、冻原,最终抵达圣彼得堡乃至欧洲其它国家,绵亘1.3万公里,书写着东方树叶的芳香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其说历史选择了武夷山,不如说武夷山选择了“万里茶道”。

因为,自唐起,武夷山一直都处在中国茶的C位。

“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唐时,武夷山属建州,华丽地出现在陆羽《茶经》里,并以蜡面茶而闻名。

宋时,武夷山也是北苑贡茶的主产区之一,得到了范仲淹的怒赞:“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元时,朝廷在武夷山设立皇家贡焙局,称为“御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夷山桐木关茶园,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 梁添雄

明末清初,武夷茶通过万里茶道和海上丝路这两大国际通道来到俄国,来到欧洲,一度成为中国茶的代称,也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19世纪俄国诗人普希金曾在诗中生动地写道——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国油画中一家人围坐茶炊喝茶(图源:人民网俄文版)

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在其代表作《唐璜》里动情地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一壶来自中国的武夷茶,滋养了欧洲人的心田,也激发了他们的诗情。

2茶之道,联通中俄

俄国接触中国茶,始于17世纪初,由俄国使者从中亚阿尔丹汗国获得并带回作为礼品进献给沙皇。

1658年3月,俄国使臣佩尔菲利来华,他献给中国皇帝大量珍贵的皮毛,换回一些丝绸、白银及3磅茶叶。这是第一次有人从中国将茶带回俄国。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两国边境茶贸易才逐渐活跃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茶道”上的商队(杨巍 翻拍于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

18世纪是欧洲与中国茶贸易最繁荣的时期,被称为“茶叶世纪”。作为陆路的代表,“万里茶道”便是在此季鼎盛。当时,俄国商帮用呢绒、皮草等换取中国茶,呈现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盛况。

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恰克图市场正式开放。“恰克图”,正是意为“有茶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恰克图,意思是“有茶的地方”

19世纪60年代,俄商在福州、汉口等地设茶厂,开茶行,进一步推动中俄茶叶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商在汉口开设的秋林茶行茶叶包装纸(杨巍 摄)

因茶结缘,以茶会友。“万里茶道”既是一条茶叶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之路。

进入新世纪,“万里茶道”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曾经的“世纪动脉”,历史文化价值被不断挖掘,在时代浪潮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3年9月,中蒙俄三国代表签署倡议书,迈出“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乘势而上,同年12月,“万里茶道”申遗推进会在武夷山成功举办。

3茶为媒,联通世界

茶道漫漫,纵贯古今。

穿越千年历史,武夷茶仍旧蓬勃生长,不断沿“路”延伸。

2021年1月21日,首班武夷山“国际货运班列”在武夷山鸣笛发车,从武夷山出发经新疆霍尔果斯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中亚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班武夷山“国际货运班列”鸣笛发车(图源:人民网)

同年6月5日,载有闽北茶叶及相关货物的首列“大红袍号”列车顺利开行,续写了“万里茶道”的新篇章。目前,武夷山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2023年“闽茶海丝行”活动历时10天,先后走进英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项由省农业农村厅、福建日报社共同发起的活动,多年来已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海外茶事推广活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闽茶海丝行”英国站期间,中英两国嘉宾一起欣赏闽茶茶艺

2023年11月,(第四届)海丝茶文化论坛在武夷山市举行,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国际友人、海外华侨华人、海内外茶界专家学者、茶企茶商、青年网红代表等逾200人,齐聚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叙茶缘,话茶事,谋茶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届海丝茶文化论坛期间,外宾探访燕子窠生态茶园(图源:东南

一片茶叶,架起友谊桥梁,也让各国人民可以因茶相交,和而不同。

《茶道》杂志社、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