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风送爽的时节,博兴县乔庄镇东冯村对虾养殖户冯春峰一大早就在虾池边等着从保定市过来的“收虾客”。今年他承包了将近十个虾池,“第二茬”对虾到了收获的季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行走黄河|“靠水吃水”,小小对虾将盐碱地变成聚宝盆

上午8点半,随着人员和设备的陆续到位,对虾捕捞正式开始:长方形的虾池两侧,一侧是拉网的六七名工人排成队,肩扛网绳,另一侧是拖拉机牵引着网绳,共同牵引着沉入水底的虾网。采用这种“拖拉机+人工”的方式,快捷省力。

“这虾的体质很好,个头不小。”从保定赶过来的“收虾客”张宝山脸上露出笑容。

今年45岁的冯春峰,养殖南美白对虾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当天捕捞的3个虾池,均产1500斤,每个虾池能有两万余元的收入。这是他今年投放的“第二茬”虾苗的收成,早在两个多月前,投放的第一拨虾苗已经获得了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里地势低洼,盐碱地多,这些虾池在没开发之前就是盐碱地。”冯春峰说,盐碱地除了长碱蓬和芦苇几乎不长别的,自然也就不能带来任何收益。后来随着全镇开始从事对虾养殖,越来越多的盐碱地被开发成了虾池。

“盐碱地开发成虾池,盐度适中,地下水丰富,靠近黄河取水用水也方便,非常适合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随着对虾养殖产业越来越大,相应的虾苗培育、增氧机等设备维护、新的对虾养殖方法越来越多,镇上也大力扶持,从技术人员配备到各种扶持政策越来越多,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方便。”东冯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生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该村也开始探索高效、多品种养殖,改进推出与养殖相配套的大棚保温、锅炉加热等技术支持,增加了年养殖次数,也增加了产量和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是一年一季,这几年我们开始普及大棚养虾,通过提高棚内温度、虾苗提前育种提高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等措施,实现了一年内养殖两季虾,养殖户增加了一季收入。”张文生说,“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学习新的养殖模式,通过锅炉等措施和其他新技术,力争实现一年养殖三季虾。”

南美白对虾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对水质更是“挑剔”。因此养虾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对冯春峰来说,到了养殖后期,每个虾池每天至少要投料三次甚至更多,近十个虾池从早到晚几乎一刻不停。但现在无人机技术的“加持”,开始让养虾这种“重体力活”开始向“技术活”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试用无人机进行投料。”冯春峰介绍,这更适合像他这种连片养殖的养殖户,只需简单的无人机飞行技术,即可将虾料在40分钟内完成投放。从一整天的投放时间缩短到大半个小时,极大解放了时间和体力。

东冯村共115户,363名常住人口,对虾养殖户多达42户,总养殖面积达600余亩,年产值100余万元,历史最高年产值300余万元。一个个虾池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对虾养殖成了东冯村的闪亮名片。虾池的承包费成为村委会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村子的基础设施投入也得到有效保障,村庄环境持续向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冯村只是乔庄镇众多“靠水吃水”养殖对虾的村庄的一个缩影。自2001年试养南美白对虾以来,经过20多年发展,该镇发展到45个养殖专业村,3200多个养殖户,养殖面积由最初的800亩扩展到3.5万亩,1.2万个标准化池塘,产量由亩产200公斤提高到740公斤,年产值达13亿元,效益由原先的亩纯收入3000元提升到现在的1.5万元以上,最高亩纯收入3万元。

小小一只虾,“搅”动了全镇的“虾产业”。围绕对虾养殖涉及到的从虾苗培育到养殖技术、从设备销售维护到冷链运输等产业链条,乔庄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全镇有虾苗淡化企业30余家,从事相应设备经营的业户260余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年存储能力3000吨。

博兴对虾已成为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双标”产品、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品种目录产品,被农业农村部公示列入“2023年精品培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