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个在保险公司上班的职员,决定在每晚的日记中,编织一些梦境般的故事:

他写一个推销员,一觉醒来变成了甲壳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夫卡通常从晚上11点开始写,一直写到凌晨1点、2点或3点,隔天继续上班

又写一个乡下人,在“法律的门”前,徒然等了一辈子临死前才从守门员那里得知,这道法的门不通过别的人,是专为自己而设的。

写一个精通机器的“专家”,整天围着机器转。最终却被自己精心维护、但开始有了生命、运转不停的机器所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夫卡曾说:“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

显然,这些藏在日记里的想象,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在好友米兰·昆德拉看来,这些故事是“二十世纪人类想象在可能性限度上的极致”。

——但职员却鲜少拿它们去发表。

甚至都不会给故事中的主人公,起一个像样的名字。许多主人公都叫作“K”。

这样隐秘、私人的书写,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卡夫卡》剧照,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1991

01

It's very Kafka.

“所有东西都要烧掉,我请求你!”

去世时,他留下了一张遗嘱字条,给好朋友:

“所有东西都要烧掉,我请求你尽快这么做。”

事实上,他自己已经执行了他的一部分遗嘱。其住所找出的十大本笔记本——只剩封面,里页已全部销毁。此外,他还烧了好几个本子。

好在他的朋友“不太听话”,违背了遗嘱,这些手稿才得以编辑、出版,卡夫卡的一部部作品,才得以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洛德对卡夫卡最后的「背叛」成就了世界文学史

今天我们无论读中国有影响力的作家——莫言、余华、阎连科、王小波、木心等的作品;

还是国外如雷贯耳的大师——马尔克斯、黑塞、加缪、萨特、村上春树等的作品……

无不能看到一些卡夫卡小说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岁的卡夫卡

后来的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等众多写作流派,皆是从他那些隐秘的日记手稿发端。

即使在他去世的100年后,欧美各种权威杂志,在评选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时,也无一例外地把卡夫卡排在第一位。

“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02

初读,被梦境般的寓意想象吸引

再读,看到的却是自己的影子……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增定老师曾表示,卡夫卡的小说,是他个人受益最大、常读常新的书。

“年轻时读卡夫卡,大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现在读,动机单纯多了,因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卡夫卡式的故事比比皆是。”

当我们身处996加班、内卷化的生存困局;

与亲人、爱人产生隔阂,沟通越来越少;

在大城市生活多年,依旧没有归属感……

他的小说,能帮我们想通很多问题的本质,排遣当下的焦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美国,“It's very Kafka”已成为一个常用语,我们看到一些超乎逻辑的社会现象、荒谬离奇的新闻时,也经常脱口而出“太卡夫卡了吧”……

同时,一个人如果喜欢读卡夫卡,那常常还意味着,他拥有比别人更强的反思、预见能力,在看问题上也具有更先锋的视角。

其小说中,预言了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异化:

《在流放地》中,勤务兵因为值勤时睡着了,没有在每小时打钟的时候向上尉的门口敬礼,就被判处死,连辩护的机会也没有。

也刻画了这样的时代中,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判决》中,乔治与他的父亲每天在公司见面,一起用餐,晚上坐在起居室里,各看各的报纸,却从没有也无法进行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说《变形记》中,一觉醒来变成甲壳虫的主人公

勾勒出大时代中,人类对自身处境的茫然:

小说《乡村医生》里,病人(一个老人)在最不幸的时代,寒冷的天气里,赤探着身子,坐着尘世间的车子,驾着非尘世的马,到处流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7年改编自《乡村医生》的日本动画,“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人世,这是我的全部嫁妆”

正如波拉尼奥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我梦见地球完了。唯一观看这结局的人是卡夫卡。”

03

把卡夫卡“装”进口袋

2024,开启更时髦的阅读体验

卡夫卡生前曾说,“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一本书,如果读了不能在我们脑门上猛击一掌,让我们惊醒,那为什么要读它呢?”

显然,他用无数个夜晚、隐秘织就着的,正是这样的传世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想要放下手机、专心读一本他的大部头作品集,与自己的心灵对一次话,已成了十分艰巨的事。

这时不妨看看蒋方舟、阿乙、马伯庸、双雪涛这样的职业作家,是怎么克服这问题的:

马伯庸的建议是,先从轻薄的短篇、中篇小说读起。

蒋方舟的办法则是,去买那些更易携带的“小开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